张浚一生为自己和母亲命名六处“堂”以表心迹
(2024-01-02 10:11:15)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一生为自己和母亲命名六处“堂”以表心迹
——三省堂,五遂堂,眉寿堂,尽心堂,濯缨堂,养正堂
一、永州三省堂(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作堂于永州)
三省堂即今位于湖南永州零陵区文星街38号的“张浚故居”。张浚谪居永州时为供养母亲及家眷而建“三省堂”。
张浚作有《三省堂记》:“绍兴丁巳(1137)冬,予以淮西兵变言者论列,谪居零陵。明年(1138)春二月,既至,寓止客馆,作堂于地之东隅,仅庇风雨,庶几燕息,取曾子三省之日以名之。其省谓何?思吾之忠于君,孝于亲,修于己者,恐或未至。呜呼!士大夫于圣人之道,当求所以通于天人之际[5],予之三省,殆将有进于斯而愧其未能也。吾兄昭远喜,为书其名,于予有光焉。”
“三省”源于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福州眉寿堂(绍兴十年1140,为其母作堂于福州)
眉寿堂,在旧福州州治内,南宋张浚判福州时为其母秦国夫人建。绍兴十年(1140),张浚为其母秦国夫人之所名眉寿堂。眉寿堂在燕堂西,安抚使张浚为其母秦国夫人创。
辛次膺(1092-1170)作有《留题使宅眉寿堂》:“多病相如故倦游,四年纡绂到三州。君恩乞与归岩壑,何啻将军得罢休。”
张浚,绍兴中知福州,以前宰相来典藩郡,孜孜爱民而奉母尽孝,百姓称叹之。
此外,福州越王山巅有绝学寮(或在绍兴四年1134,南宋知枢密院事张浚被贬到福州,把住所称作“绝学寮”)。越王山巅旧有环峰亭和绝学寮,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清陈宝琛作有《张魏公(张浚)三省研马通伯得之属题》:“投閒假与养亲年,坐看秦头自格天。绝学寮中蟾泪尽,刳肝为纸有谁怜?”
三、长沙(潭州)尽心堂(绍兴十一年1141,为其母作堂于潭州)
尽心堂,原位于长沙城南妙高峰(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内,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张浚乞祠寓长沙,定居于城南妙高峰,筑“尽心堂”以养亲。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八月,岳飞被弹劾罢官。十月,宋高宗召岳飞回临安。宋高宗为与金人言和,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同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张浚乞祠居潭州(长沙),与其子张栻等寓居城南妙高峰,居住时间达十四年之久。期间,张浚作《尽心堂箴》:“绍兴辛酉(1141),予请祠奉亲,犹惓惓国事,故蜀远朝廷不欲径归,留于长沙,侍母色养,盖求所以尽心于君亲也。惟是居闲,玩意六经,考诸史治乱得失,益思前事之几微,则成身之孝,忧国之忠,一饭而不敢忘也,牓其堂曰:尽心,以当座右箴,较闽邸之建眉寿堂,其取义更远矣。”据《无锡洛社(花渡)张氏谱(萃雅堂)》。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朝请。
四、广东连州市连州镇濯缨堂(绍兴十六年1146,作堂于连州)
濯缨堂,在今广东连州市西北,位于现在连州镇中南路南市场南侧,建于宋初,原名泗洲堂。南宋时,濯缨堂是张浚谪居连州的寓所。张浚携张栻贬连州后寓居于此,遂将此居室易名为“濯缨堂”,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后来,此地改为白马庙。清同治元年(1862),为祀南宋宰相张浚,改为“张魏国公祠”。
《清一统志·连州》: 濯缨堂 “在州西北旧湟川驿,宋张浚谪居,与子姪读书处。有记。”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令台谏弹劾张浚,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和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居连州。是年,王大宝(1094-1170)知连州。时王大宝知连州,谪居连州的张浚命其子张栻(1133-1180)与讲学。时赵鼎、张浚客贬斥无虚日,人为累息,王大宝独泰然。张浚奉不时得,王大宝以经制钱给之,张浚曰:“如累君何?”王大宝不为变。绍兴十九年(1149),王大宝知袁州。绍兴二十年(1150年)九月,张浚移居到永州。
明张诩《濯缨堂》:“在双溪之傍,宋张魏公谪官授馆于此。吾闻古君子,无入不自得。身穷道不穷,兹理甚不惑。双溪本沧浪,魏公亦孺子。有歌人不闻,时无圣人耳。”
明张渲《濯缨堂》:“到处澄河可濯缨,湟川东下尤清。时未必知张浚,渔何须笑屈平。芳草帘吟送酒,碧桃千树坐闻笙。凯歌齐和沧浪曲,爱看南风五两轻。”
五、江西南昌(洪州)五遂堂
真德秀《跋张魏公(张浚)五遂堂墨帖》:“懿(德行)哉,曾子之论孝也,世人知:‘不得于亲之,为非孝’,亦孰知:‘夫居处不庄、事君不忠、涖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陈不勇之,非孝乎!’五者之于事亲,若无所与。而曾子云尔者,盖父母之于子,全而生之者也;所谓全者,岂独四支,百体之备而已。有是形,则有是性。举天下之善,无不具焉。自居处必庄,以至于战陈必勇,皆善之目也。一善不存,则为亏其性;亏其性,则为辱其亲矣。尚焉,得为孝乎?然曾子于此,必总之以敬之一辞者。善具于性,而主之者心,是心常存,然后能不失其性?故敬则五者,皆遂不敬,则五者皆失。此曾子所以战战兢兢,至于啓手足而后知免欤,或者以战阵,非儒者事,而有疑焉?吁子以为,古者文武之教,亦若今之二致乎?垂弧矢于有生之初,习射御于幼学之际,凡皆为武备设也。孔子曰:‘我战则克。圣门高弟,执干戈以卫宗国。’班班见传记,间为人臣,子而不知兵,临敌苶然,忠勇俱丧,又安得为孝乎!愚故推明忠献名堂之意,以遗耕道,诸孙友民,相与共勉焉!”
绍兴二十五年(1155)六月,汤思退(1117-1164)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十月,奸臣秦桧去世。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间,张浚母亲计法真(1077-1156)无疾而终。五月壬寅(初二),参知政事沈该为尚书左仆射,万俟禼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汤思退知枢密院事。九月乙巳,以翰林学士陈诚之同知枢密院事。是年秋,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会以星变求直言。张浚虑金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吾方溺于宴安,谓金可信,荡然莫之为备。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未认可其建言。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六、江西余干养正堂(隆兴二年1164,为赵氏作堂名于江西余干)
隆兴二年(1164)七月初一,张浚到达余干,寓于宋宗室赵頙贤住所,张浚名其为养正堂。张栻作有《养正堂铭》:“天下之功以正而一,正本我有养正之斯。道通天地万化流出,精思力行勿wang朝夕。”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作有《次韵安国(张孝祥)题余干赵公子养正堂,堂张魏公所名也,并为作铭 》:“去岁西来路偶同(自注:去六月予赴鄱阳,魏公罢相来余干,邂逅于此饶水南僧寺),一言不肯话飘蓬(自注:公所言皆国之大事)。铭成养正首示我(自注:公以七月朔日至余干。某访公于赵公子舍,公以病不及见,出堂铭稿见示),室坐不欺深念公。大盗欲缠遥拱北,群言交乱卒居东。可怜未战身先死,贯日精忠化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