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及张栻才学的部分书函及内容
(2023-10-18 21:25:58)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朱熹论及张栻才学的部分书函及内容
朱熹《答何叔京(何镐,1128-1175)书》:“钦夫(张栻)之学所以超脱自在,见得分明,不为言句所桎梏,只为合下入处亲切。今日说话虽未能絶无渗漏,终是本领,是当非吾辈所及也。但详观所论,自可见矣。”
朱熹《答石子重(石墪,1128-1182)书》:“钦夫(张栻)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但其天资明敏,初从不历阶级而得之,故今日语人亦多失之太髙,湘中学子从之游者遂一例学为虚谈,其流弊亦将有害,比来颇觉此病矣。”
朱熹《答范伯崇(范念德)书》:“钦夫(张栻)日前议论伤快无涵养本原,工夫终觉应事匆匆,熹亦近方觉此病不是小事也。”
朱熹《又答吕伯恭(吕祖歉,1137-1181)书》:“钦夫(张栻)近得书,寄《语解》数段,亦颇有未合处,然比之向来,收敛慤实则已多矣。”
朱熹《与刘子澄(刘清之,1134-1190)书》:“荆州(张栻)论语甚改得,好比旧大本不干事。若不死,更长进,深可痛惜。伯恭(吕祖歉)详审稳当有余,却不及此公之俊伟明快也。”
朱熹《答吕士瞻书》云:“南轩(张栻)辨吕与叔(吕大临)中庸,其间病多,后本已为删去矣。但程先生‘云涵养于未发之前,则可求。中于未发之前,则不可。’此语切当,不可移易。李先生当日用功,未知其于此两句为如何?后学未敢轻议,但今当只以程先生之语为正,则钦夫(张栻)之说亦未为非,但其意一切要于闹处承当,更无程子涵养之意。又自为大病耳,渠后来此意亦改。晚年说话尽不干事也。”
朱熹《答曾致虚》:“所论诚敬之说甚善,但钦夫(张栻)之意亦非直谓学者可以不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