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之父张咸官不达,冥冥之中张浚做宰相报国
(2023-07-27 15:55:52)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咸考证 |
张浚之父张咸官不达,冥冥之中张浚做宰相报国
张咸(1048-1100),字君说,一字君悦,号汉源,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人,南宋名相张浚(1097-1164)之父。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张咸中进士。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张咸自渠州(利州路渠州,治所在流江县,今四川渠县)学官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哲宗亲擢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比合试乃报罢。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张咸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中第五等,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张咸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年幼的张浚母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
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张咸孙,任朝散郎、权尚书兵部侍郎兼知临安军府事、两浙西路安抚使的张枃(1140-1198)到绵竹祭祀其祖父张咸及其夫人赵氏、计氏墓。
张贤良咸,汉州人。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应制举,初出蜀过夔州,郡将知名士也,一见遇之厚,因问曰:“四科优劣之差,见于何书?”张无以对。守曰:“载《孟子注》。”因检示之,且曰:“不可不牢拢之也。”张道上漫思索,着论成篇。至都阁试六论,以此为首题,张更不注思而就。主文钱穆父(钱勰,1034-1097)览之大喜,过阁第一。张即魏公乃翁也。(《挥麈录》之《阁试六论》)
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绍圣初(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再试制科(张咸得第三等推恩,赐中第五等),宰相章惇览其策,以所对不以元祐为非,大怒,虽得签书剑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废矣。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庆,以遗后人。尝一日昼寝,梦神人白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张浚)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桯史》卷十二之《异梦》)
张魏公(张浚)宣和间为成都士曹,母冀夫人奉道,尝有一客至曰:“夫人当有贵子,今安在?”曰:“见为曹官。”既相见,熟视不语。公呼小吏有所言,乃揖公起行数十步。即呼为相公曰:“公之贵相在语声与行步。从此不十年,海内大乱,公当出将入相,为国家立功。愿自爱!”公竦然谢不敢当,不暇叩其何处人何姓字也。所言既验,求之不可得。(清末民初江苏丹徒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宋人传记史料辑集)》(20卷),据南宋洪迈《夷坚志》)。
四、两宋之际,张浚入太学中进士,两任右相报国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春,二十二岁的张浚自绵竹入京城开封太学就读。政和八年(1118)三月,张浚中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仁(或为邓洵武,可能性更大)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张浚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事,以归奉版舆之官。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二月,开封城陷,宋钦宗投降,北宋灭亡。月底,得知康王将即位于京东西路首府的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南)的张浚驰赴投奔参与救亡。
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御营使参赞军事兼节制平江、秀州军马的张浚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平定苗刘兵变。四月,宋高宗复位,宋高宗任立首功的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五月初三,在常州,宋高宗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张浚:“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以用兵陕西以牵制金军南下,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十二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授张浚特进、守右仆射、依前充诸道租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