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赵构登基当日张浚自京师驰至即摄太常少卿导引行事
(2023-02-01 15:53:12)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康王赵构登基当日张浚自京师驰至即摄太常少卿导引行事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是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何栗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
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十一月,宋钦宗商议割让三镇,尚书右丞何栗等36人主张抵抗、不割地。唐恪、耿南仲等力主割地,何栗要求建立四道总管,由胡直儒、王襄、赵野、张叔夜分别率领,情况紧急时就率军来京护卫。唐恪、耿南仲背地里发文,停止调遣军队,致使金人南侵,宋国毫无应战准备。何栗力主战守,却遭到排斥,被降职为开封府尹。
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宋钦宗免唐恪宰相职,以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金兵攻城很急,城中空虚,外无援兵,何栗听说郭京能够凭借六甲神兵退敌,就敦促郭京进战,结果郭京听到消息后潜逃。金兵攻入通津门、宣化门,何栗率领京城百姓巷战。金人声称只要议和就退兵,于是宋钦宗令何栗及济王赵栩(宋徽宗赵佶第七子)出使金营以达到求和的目的。何栗等人到了金营,没有达成议和。三十日,宋钦宗去金营,宗翰、宗望索取降表,钦宗下令孙觌(dí)起草,奉表投降。三天后,和议达成,以陈过庭(1073-1130)等为割地使,到两河割地,两河人民坚守,不接受诏令,金得不到城池,又要宋钦宗到金营。何栗、李若水(1093-1127)随同宋钦宗到达金营时,就被金兵扣留【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
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亲见北宋灭亡的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
四月二十七日,元祐皇后诏令遣王时雍、徐秉哲备车马,法驾仪仗等百官庶务,各分一半发船载宫嫔及张邦昌等前赴南京迎请。又命内侍邵成章、王兖管押乘舆、服御、辇仪仗至南京,劝进康王坐便厅,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耿延禧、董耘、高世则皆侍立,成章等捧笥以前,点数名件,内有道冠一顶,非人间样制。成章等拱以捧曰:“太母传语,此冠自祖宗以来,凡退朝、宴间不戴头巾,只戴此冠,后来神宗皇帝易以头巾,循袭至哲宗皇帝、道君皇帝,非祖宗制也,愿殿下即位后,退朝、宴间戴此冠,便是祖宗太平气象。”康王敛容流涕曰:“上天眷命,群臣爱戴,幕属将佐,上书劝进,拜叩固请,至於五六,吾固辞者亦屡矣。方此踌躇以思,继又奉太上皇帝即真之诏,大母乘舆服御之意,迫不得已,敢不钦承。”于是命克择官选得五月一日庚寅,命有司于南京谯门之左营筑坛场,命朱胜非撰策文告天命,滕康撰赦文肆赦。期间,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庚寅),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登坛寅受天命,以耿南仲为礼仪使,而耿延禧读册文时,太常寺主簿张浚自京师驰至(事情即将发生的时刻至)。因以张浚摄太常少卿,导引行事。昧爽,皇帝登坛,寅受天命。册文曰:“嗣天子,臣构,敢昭告于昊天上帝,金人内侵,二帝北狩,天支戚属混于穹居,宗社罔所依凭,中外罔知攸主,臣构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总六师,握兵马元帅之权,倡义旅以先诸将。冀清京邑复两宫,而百辟卿士,万邦黎献,谓人思宋德,天眷赵宗,宜以神器属于臣构。辞之再四,惧不克负荷,贻羞于来世,九州四海万口一辞,咸曰不可稽皇天之宝命,栗栗震惕,敢不钦承,尚祈阴相以中兴于宋祚。”读册毕,宋高宗南乡恸哭,久之,即位于应天府治之正厅,帘陛如殿仪。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耿延禧、董耘、高世则贺上讫,陛殿侍立。权尚书左仆射张邦昌,率百官称贺。班退,大赦天下。登基仪式后,张浚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
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因而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同年十月,张浚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3岁皇子赵旉被立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
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同月,宋高宗到达建康。期间,张浚渡江赴高邮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期间,谢亮乃还行在,(自王侄、谢亮之归)朝廷闻鄜延经略使曲端欲斩时为权陕西制置使的王庶,疑其有反心,乃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曲端疑不行,权陕西转运判官张郴劝曲端,不听。议者喧言曲端反,曲端无以自明。六月壬戌(十五日),在行在建康,张浚进呈入蜀官属。
七月,张浚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成功。张浚赴川陕前向宋高宗入辞时,以百口明曲端不反【恰逢张浚宣抚川、陕,入朝辞行,以全家老少一百口担保曲端】。月底,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旋赴川陕开辟新战场。十月下旬,张浚经鄂州(今武汉)在布防完军政事务后,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