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母亲计氏的足迹

(2023-01-30 11:37:44)
标签:

历史

文化

佛学

分类: 张咸考证

张浚母亲计氏的足迹

 

张浚(1097.4-1164.8),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计氏与张咸成亲时,张咸在成都府路的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张浚父张咸(1048-1100)字君,号汉源,汉州绵竹人。北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历任州县属官,除蜀州新津簿,继迁仁寿县令,再迁雅州百丈令,改剑南西川节度推官。元祐三年(1088),张咸自华州(疑为渠州之误)学官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哲宗亲擢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比合试乃报罢。北宋绍圣元年(1094),张咸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中第五等,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张浚母亲1077-1156),号真,四川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咸之妻。三十岁守寡,有二子。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宋哲宗绍圣年间,张咸娶计氏为妻。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子时张浚诞生于绵竹或成都。

二、计氏在丈夫去世后,回到成都府路汉州绵竹县,教育张浚兄弟成长、成才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张浚四岁生父张咸以疾终于成都普福僧舍张浚成为孤儿计氏25岁守寡孤儿寡母生路艰难。娘家爹妈见女儿年轻守寡十分艰难劝其改嫁。计氏誓死不应决心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计氏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有为法。计氏终生信佛,平日诵经礼佛,默默修行。张浚出身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在从舅计有功(计敏夫)等家族的资助下,张浚就读于绵竹,曾从苏轼族孙苏元老学习。张自幼聪慧行直视端不说诳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三月,张咸葬于绵竹普润乡柔远里。

三、张浚到京城开封就学、中进士、到利州路任职,计氏或与家族生活于绵竹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二十岁的张浚从绵竹到京城开封入太学就读。政和八年(1118)三月,张浚二十二岁时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仁(或为邓洵武,可能性更大)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而婉拒。张浚调利州路山南府(兴元府,今在陕西汉中,在元朝时是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事,以归奉版舆之官。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张浚秩满后调任褒城(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的大钟寺,属兴元府,褒城县撤销后,所属地域分别划归勉县、汉中市、留坝和南郑县)令。张浚任上,山南大府事多,帅重张浚才识,悉以委焉。张浚为区处,细大各有条理。治狱明审,务尽其情。至狴犴木索,沐浴食饮,亦必躬历之,寒暑不废,以故军民归心。讼于庭者,皆愿得下士曹治。其受输尽去旧弊,使民得自执权概,人又便之。

四、宣和末,张浚回成都、恭州任职,计氏亲见张浚与乐氏成婚,张浚赴京城

宣和三年(1121)前后,张浚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年(1119-1125)中后期,张浚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此后,张浚再任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参军事宣和七年1125)二月,辽国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灭亡。十一月,金国分兵直逼北宋国都开封。宋徽宗诏皇太子嗣位,宋钦宗即皇帝位。宋钦宗召回因弹he少宰(右宰相)王黼得zui权gui而出知在山东泰州的何栗,仍任御史中丞。十二,张浚娶乐氏为妻。不日,张浚因御史中丞何栗(1089-1127)荐被召自改秩至京师(今河南开封)朝廷审察(台谏官)。月底,完颜宗望陷信德府,完颜宗翰(完颜粘罕)围太原。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三十岁张浚到京城三月,何栗升为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在围城二百五十余日后攻陷太原,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十一月,宋钦宗商议割让三镇,何栗力主战守,却遭到排斥,被降职为开封府尹。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宋钦宗免唐恪宰相职,以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金兵攻城很急,城中空虚,外无援兵,郭京借六甲神兵退敌,郭京潜逃。金兵攻入通津门、宣化门,何栗率领京城百姓巷战。金人声称只要议和就退兵,于是宋钦宗令何栗及济王赵栩(宋徽宗赵佶第七子)出使金营以达到求和的目的。何栗等人到了金营,没有达成议和。闰十一月三十日,宋钦宗去金营,宗翰、宗望索取降表,钦宗下令孙觌(dí)起草,奉表投降。三天后,和议达成,以陈过庭(1073-1130)等为割地使,到两河割地,两河人民坚守,不接受诏令,金得不到城池,又要宋钦宗到金营。何栗、李若水(1093-1127)随同宋钦宗到达金营时,就被金兵扣留。

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五、张浚参与救亡,勤王立大功,经略川陕牵制金军,退守阆中与母计氏相聚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驰赴参与救亡而在仪式前刚抵达的太常寺主簿张浚参与登基仪式仪式毕,张浚即被任为枢密院编修官。

建炎二年(1128)六月,殿中侍御史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因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排挤。张浚已出为知兴元府,未行,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十月,张浚以礼部侍郎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两浙西路门户的平江,扼控长江下游防线。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敏锐意识到形势有变,即运筹帷幄、周密组织,联络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立首功而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准以后,未有如浚之年少者。五月,宋高宗开赴江宁(今江苏南京)前线宋高宗欲相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的建议,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七月,张浚自建康(今南京)往川陕开辟新战场。十月下旬,张浚到达利州路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设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闰八月,克勤住持江西居山真如寺。闰八月至十二月,宋高宗为避金军,从建康、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在定海县(今舟山定海)上船入海避难。十二月,金国完颜宗弼(金兀术)主力攻破临安府,渡过钱塘江追击宋高宗,一直打到明州

建炎四年(1130)二月,追击宋高宗未果北撤的金兵自临安(今浙江杭州)回师,再入平江,纵兵焚掠。四月,因金兵已退,宋高宗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下,再由明州返回越州驻跸。五月,金兵渡长江北撤。九月,张浚调集熙河路刘锡、秦凤路孙渥、泾原路刘锜、环庆路赵哲永兴军路吴阶等五路经略使所部,步兵和骑兵共计20万(号称40万)人执行宋高宗命令准备进行决战。针对不同声音,张浚从战略大局考虑,认为“吾宁不知此?顾今东南之事方急,不得不为是耳。”于是大军向东挺进,驻扎于富平县。同月,张浚驻邠州督战,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与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左翼完颜宗弼、右翼完颜娄宿大战于富平县,官军败绩。“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的大兵团决战,虽然宋军富平之战败绩,但使金主力的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南宋新朝廷的军事压力,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也因张浚在川陕的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的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十月,张浚退保秦州(今甘肃天水)。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四月,金军直逼兴州(今陕西略阳),张浚退保阆州(今四川阆中)。张浚伺服母亲计在阆州,与同父异母兄张滉(1195年前-1151)日往听克勤诵经。计氏、同父异母兄张滉张浚皆信佛张滉(因曾任直徽猷阁而称张徽猷)浚的是圆悟克勤的弟子,已发明心要。计氏在蜀,常供养圆悟克勤张浚说:“今日做官,都是老母平常教导所致。所得薪俸资粮,除了供给逐日家常,老母尽都将之布施斋僧,用来献祝吾君之寿。”宗杲禅师说:闻先师(圆悟克勤禅师)归蜀,受计法真供养不少。只是未知参禅,徽猷(张滉)与相公却于先师处各有发明。向谦禅在他家,徽猷与相公亲向谦道:老母修行四十年,只欠这一着。公久侍大慧宗杲禅师,多所闻见且留公早晚相伴说话。盖某兄弟子母分上,难为开口。见说每日与谦相聚,只一味激扬此事。十月,金军数万企图南下入川,张浚指挥吴玠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凭险扼守,大败金军。年,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宇文时中以直徽猷阁知潼川府代其兄宇文中(?-1139)。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任节度使的文臣),南宋新政权得以初步立足江南三月前后,张浚娶妻氏。

六、宋高宗不放心,张浚因被召回行在临安,再次与母计氏离别,张浚再立大功

绍兴二年(1132)九月,宋高宗因不放心张浚,宋高宗任与张浚有旧怨的朱胜非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又以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与张浚“同治事”。十二月,宋高宗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仍知枢密院事),又加任知夔州卢法原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及王似同治司事。

绍兴三年(1133)正月十五日张栻(1133.1-1180.2,字敬夫,又字钦夫,号南轩诞生于阆中二月,金军陷饶风关陷兴元府。四月,张浚奏王似、卢法原威望素轻,乞命刘子羽、吴玠并为判官,不报。五月,宋高宗诏令张浚回朝。周随亨、李愿宣押王似、卢法原至阆州,张浚始解使事。张浚见出蜀一事已成定局,便上奏朝廷,请求回故乡绵竹再赴行在听命。六月,金军经褒斜道撤退,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向宋高宗请求解使事归田,不果。下旬,张浚归省庭围(回绵竹故乡)。张浚奉诏离开绵竹时,“自夫人以下皆留侍,独絮子侄往,太夫人(计法真)送之,曰:‘汝无愧矣,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

绍兴四年(1134)二月初,因宋高宗不放心张浚,被召回的前已被罢川陕宣护使仍兼知枢密院事的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杭州建德梅城镇),复上疏引咎求罢。月底,张浚回到临安。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被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六月,随着张浚调离川陕,金军主将完颜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宋高宗只得依靠张浚,急起其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即日赴召。十一月,张浚入见,宋高宗复命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十二月,张浚命诸将邀诸淮,令岳飞遣军驰援庐州(今安徽合肥),并在庐州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时敌兵久驻淮南,围庐州,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月底,宋高宗称:“张浚措置如此,敌必不能遽为冲突。”“朕得张浚,何愧王导。”

七、张浚被任为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母亲计氏和亲人悉数被召两浙西路

绍兴五年(1135)二月,三十八岁的张浚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宋高宗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负起南宋战外敌、平内乱的重任。四月,宋高宗遣内侍往潭州劳张浚仍以银合茶药赐之右承事郎直徽猷阁张滉行在(临安),同时被令川宣抚司差人船疾速津遣张浚岳父宇文时中一道抵达,命直徽猷阁知潼川府宇文时中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五月,张浚亲往湖湘督战岳飞平定了杨么作乱。六月,历时三年南宋诸多重臣未能平定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尽平,南宋得以稳固立足江南。十月,张浚至行在平江入见宋高宗,宋高宗诏:“浚母庆国夫人计氏进封蜀国,兄直徽猷阁滉赐紫章服,赐浚银帛千匹两,亲二人六品服,一人承务郎。”亲书《周易》、《否泰封》赐张浚。

绍兴六年(1136)五月张浚次子张杓(1136-1205,字范夫,一字定夫)出生。八,直徽猷阁、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宇文时中升直宝文阁、知湖州。期间,江参(字贯道,江南镇江丹徒人,《千里江山图》作者。江贯道长于山水,形貌清癯,嗜茶香以为生)以叶少蕴(叶梦得)左丞荐于宇文湖州季蒙(宇文时中,字季蒙),矜其能。有飞泉怪石五幅,图一本。笔学董源,而豪放过之。宇文季蒙欲多取其画,而江贯道忽被召去,止得此图,居以为慊。

绍兴七年(1137)正月,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期间,张浚受克勤所托,恐宗杲愈事韬晦,必欲致之,在入见宋高宗时推荐宗杲住持临安径山能仁寺后,即移书其前部下的知泉州刘子羽修趣其行(敦请宗杲出世弘法),宗杲然而起。七月右相兼诸路都督张浚受克勤禅师所托,张浚推荐宗杲住都城临安径山能仁寺。宗杲至临安后开堂于明庆寺。“皆诸方角立之士,师(宗杲)行首山令,起临济宗,憧憧往来,其门如市,学徒咨扣,日入玄奥,规绳不立,而法社肃如也。由是宗风大振,号称临济再兴。”道谦禅师1098-1159)是大慧宗杲的弟子。道谦初之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所省发。宗杲禅师领径山万寿禅寺,道谦禅师亦侍行。八月,宋高宗召张浚母至行在(平江),引张滉对而特命赐进士出身除知镇江府。同日,因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刘光世淮西军的决策错误,发生了淮西军变,刘光世部将郦琼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张浚入见宋高宗,主动担责引咎。九月,直徽猷阁、新知镇江府张滉为周秘所论(弹劾张浚任用亲戚无以督责吏治,乞奉祠,以张滉主管台州崇道观。

八、张浚因淮西军变主动担责被贬永州居住后,计氏回蜀,后随张浚往福州居住

绍兴七年(1137)十月初九,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居住。计氏和宇文氏及张栻、张杓回蜀。张栻在祖母计氏督促下在绵竹读书。据《绵竹县志》记载,四川绵竹县北十五里有读书台,是张栻的读书处,县南郊南轩洗墨池为张栻遗迹。

绍兴八年(1138)二月,张浚抵达永州宇文时中湖州府刊印吴缜所撰《新唐书纠谬》及《五代史纂误》,并将《五代史纂误》与《新唐书纠谬》二书合刻于吴兴,附于《新唐书》、《新五代史》之末卷。宇文时中在湖州知府任上,先后获得颜真卿《干禄字书》真迹,视为至宝。三月,朝廷任枢密使秦桧为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同时,诏南宋定都临安四月,道谦禅师因受宗杲派遣往永州为张浚送信,中途打发大事,因五事而开悟。张浚谪居零陵,径山佛日禅师遣道谦禅师上人来问动止。大慧宗杲禅师派道谦禅师前来问候张浚张浚与张滉便挽留道谦禅师小住数日,为长久诵经礼佛的老说法。道谦禅师于是向法真开示参禅之道。法真请问道谦禅师:“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道谦禅师道:“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法真一听,当下便生起谛信,并发心要依教奉行。当天晚上,法真便静坐,力究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至夜静更深之时,忽尔洞然无滞。过了几天,道谦禅师辞归。法真遂亲书入道概略,并作偈数首,让道谦禅师捎给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有一颂,云:“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计氏老年参禅得悟,大慧宗杲禅师做偈曰:“女流中有大丈夫,示现其身化其类。以戒定慧解脱法,摄彼贪欲嗔恚痴。虽处于中作佛事,如风行空无所依。过去未来及现在,尘沙诸佛及菩萨。异口同音发是言,善哉奇特世稀有!心源清净无忧喜,不作无喜无忧想。逢场作戏随世缘,而于世缘无所著。六月火云烧碧空,雷声忽震三千界。消除热恼获清凉,是彼丈夫诞时节。我说此偈助光明,普施法界诸女人。”同年,宇文时中改任遂宁府(今四川遂宁)。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金国通和,大赦,诏令张浚复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宋高宗疑金人有诈,边备未松。以韩肖胄为奉表报谢使,以王伦同签书枢密院事,充奉护梓宫、迎请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北上开封。遣判大宗正事赵士亻褭、兵部侍郎张焘诣河南修奉陵寝。二月,张浚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时宗杲专程去拜访张浚兄弟,舣舟香川,谒之四安(宗杲再会张浚于湖州长兴之四安),时张浚身已贵,名已大,功业以成,而明静渊默,与昔无异焉。张浚因其请作有《蔵记》。张浚任职福建寄茶给宗杲禅师,宗杲作有《谢紫岩居士(张侍郎)》:紫岩(张浚)分惠建溪茗妙喜宗杲答以青州衫。得人一牛还一马前三三与后三三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六月,秦桧上奏,和议已变,支持讨伐金朝,终未行。福建路宣抚大使张浚言:“臣窃念自群下决回銮之计,国势不振。事机之会,失者再三。向使敌出上策,还梓宫,归两殿,供须一无所请,宗族随而尽南,则我德敌,必深和议不拔。人心懈怠,国势浸微,异时衅端卒发,何以支持?臣知天下非陛下之有矣。今幸上天警悟,敌怀反复,士气尚可作,人心尚可回。愿因权制变,转祸为福,用天下之英才,据天下之要势,夺敌之心,振我之气,措置一定,大勋可集。”继闻淮上有警,连以边计奏知,又条画海道舟舡利害,宋高宗嘉张浚之忠,遣中使奖谕(条陈海道舟船利害,宋高宗嘉之)。闰六月,张浚大治海舟至千艘,为直指山东之计,以俟朝命(张浚受命在福州造舟千艘)。八月,秦桧力主和议,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尝不主和议,皆降黜之。蔡州、郑州、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是年,赵鼎为秦桧所排,得泉州。是时张浚福州。赵鼎、张浚相见,因说及曩日之事,赵鼎方知为秦桧所中,相与太息而已(及赵鼎为侵害所倾,出知泉州,过福州,与张浚相见,语及当时荐代之事,二公始豁然无疑)。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初一,文殿大士、左宣奉大夫、福建路安抚大使、知福州张浚言:朝廷调发大军,用度至广。臣本州措置,出卖官田及劝诱寺院变易度牒,共得六十三万缗。节次起发,少助国用。”诏浚一意体国大臣。令士院降诏奖谕。三月初四日癸卯,诏复张浚特时张1091-约1161)福州闻之,作贺张丞相浚进启四月,张九成父亲下旬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入朝张俊、韩世忠被授予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一起被削去了兵权五月,径山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至径山能仁寺访宗杲。宗杲论克勤将张昭远(张浚兄)比作铁划禅,一僧人却将无垢(九成)禅比作神臂弓(南宋军中威力很大的弓箭)。宗杲说偈曰:“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衲僧门下看,当甚臭皮袜。”把抗金权臣比作“神臂弓”,把议和卖国的秦桧之流比作“臭皮袜”。次日,张九成请说法,台州了因禅客致问,宗杲有“神臂弓一发,千重关锁一时开;吹毛剑一挥,万劫疑情皆悉破”之语,为秦桧所忌。宋高宗以坐议朝廷除三大帅(韩世忠、张俊、岳飞)事恣行诽讪,务欲摇动军政),勒令宗杲捃拾毁衣焚牒(开除僧籍)、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七月宗杲至衡州贬所

九、宋金和议成,张浚与亲人方得居所自由,计氏随张浚往潭州,后往连州居住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去奉朝请官张浚居潭州。年前后,宇文时中改任潼川(今三台)知府。

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端明殿学士何铸、容州观察使曹勋进誓表。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金国答应送归宋高宗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时金熙宗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四月,王次翁为奉迎扈从礼仪使赴宋、金边境迎接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五月,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还,完颜宗弼移文南宋,索郑亿年及张中孚、杜充、字文虚中、张孝纯、王进家属北迁。宋高宗、秦桧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完颜宗弼来索宇文虚中(张浚娶宇文虚中弟宇文时中之女为妻)家甚急,宋高宗遣内侍许公彦往闽中迎之。宇文虚中子婿赵恬与其族谋,欲留宇文师瑗一子为嗣,守臣显谟阁直学士程迈(1068-1145)持不可,宇文师瑗乃使赵恬以海舟夜载其属之温陵而身赴行在,程迈惧,遣通判州事二人入海邀之。七月,朱弁、张邵、洪皓南归。八月,宇文师瑗至行在,上疏恳留【绍兴七年(1137),王伦(1081-1144)使金还,宇文虚中附奏托王伦:“若金人来取家属,愿以没敌(被乱兵所杀)为言。”】,秦桧不许(秦桧虑虚中沮和议,悉遣其家往金国以牵制之)。宇文虚中妻安定郡夫人黎氏,请以所赐田易钱以行,乃赐黄金百两焉。右朝散大夫宇文师瑗直显谟阁,右奉议郎张汲直秘阁,并主管万寿观,以将北行也(张汲先得衢州通判,旋罢之,至是复去)。因程迈言赵恬之事于朝,右宣议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赵恬被勒停。月,韦太后携宋徽宗灵柩回到了临安。是年秋,宋高宗、秦桧下诏派中使往闽中通知遣宇文虚中的家属往行在再去金国,时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德和)仕福建转运判官,张元干为宇文德和(宇文师瑗)作《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期间,郑亿年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王进家属和宇文师瑷等宇文虚中家族携家北去金国。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

绍兴十五年(1145),宇文虚中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

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金国右丞相韩企先去世,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宇文虚中谋反。六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被杀,宇文虚中全家百余口被活活烧死(宇文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张栻随父居贬所连州,从王大宝学。是年秋张浚回绵竹作《登道观》。

十、张浚移居永州、避难福州、任判洪州期间,计氏与张浚同行,后逝世于洪州

   绍兴二十年(1150)八月,张浚接到诏令,被移往永州(今湖南)居住。张栻至南岳从胡宏五峰先生,问河南程氏文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从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所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以古圣贤自期”。是年,宗杲被再贬梅州

绍兴二十二年(1152)五月,宋廷拟命张浚为右相,《右丞相张浚敕命》载:奉天效命,皇帝敕曰:圣主承天,作君师于下土;良臣当国,行政教于家邦。故庶职分猷责在同熙。帝载宰臣,宣力任专,总摄王纲。惟卿张浚文韬武略克追梦卜之良伟业丰功堪任铨衡之选。今特册封卿为右丞相。其必忠顺国家扶植社稷俾海宇宁静以副朕命! 宋召(绍)兴二十二年 (玉玺)壬申岁五月初五日。”六月,虔州(今江西赣州)军乱。七月,虔州(今江西赣州)为乱军黄明等所占据。张浚移居福建福州。八月、九月,宋廷派统制李耕、陈敏等会兵讨伐。十一月,李耕引兵入城,收叛卒尽诛之,虔州军乱平。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月,宋廷处置黄明等八人于市,改虔州为赣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病危,自知活不长久,于是派人罗织罪名,把张浚投入监狱,正准备杀害张浚时,秦桧死,阴谋遂未能得逞。宗杲获赦。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宗杲蒙恩北还离开梅州。期间,宗杲行至宜春,栖于光孝寺。时张浚居住长沙,服侍病重的母亲计氏(计法真,曾问道于宗杲)。计氏卧疾将亟,曰:“妙喜(宗杲)老师,此生无复见也,我有私恩未报。”和公(张浚)凡三走介之宜春,趣师之行。宗杲由是兼程而至。及至,夫人(计法真)捐馆矣。和国公(张浚)语师曰:“先妣愿供养和尚一年,为报德之私。”宗杲留,以九夏之期,尽其敬奉,一慰先妣之愿,二伸人子之心,送馆长沙光孝寺之东堂,以尽诚敬。三月,朝廷诏宗杲复为僧。春夏间,张浚母计氏法真卒被封为秦国夫人。七月,张浚携子张栻奉丧灵归蜀,宗杲次舟至荆南。张浚回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李流谦作有《挽秦国夫人》。张浚绵竹祥符寺手植桂树六株,至今犹存,张栻作《桂香亭》,在县城祥符寺侧尚有南轩遗迹“桂香亭”。十月,途中上疏抗金的张浚(六十岁)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张栻寓居城南,筑书院于妙高峰,以待来学者。八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直攻至淮南;宋高宗欲从海路避敌,被宰相陈康伯劝阻。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冬十一月张浚又改为判建康府,虞允文在采石矶犒师时挺身督军击退金兵,残暴的金主亮被部将杀死于扬州龟山寺;当张浚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初三(甲戌),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十一日(壬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即召见张浚,说“久闻你的大名,现在的朝庭就全靠你了。”七月,以张浚为少傅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封魏国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