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卒葬宁乡县得到权荆湖南路提刑张孝祥的支持

(2022-10-09 10:05:4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卒葬宁乡县得到权荆湖南路提刑张孝祥的支持

 

一、陆世良撰于1194年的《宣城张氏信谱传》载:会敬夫(张栻)、定夫(张杓)扶魏公(张浚)柩至州境,不能入蜀,公(张孝祥)为营葬于属县宁乡之西。

(南宋)陆世良撰于1194年的《宣城张氏信谱传》(《四部丛刊》本《于湖居士文集·附录》)载:孝宗即位,张孝祥除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赐紫金鱼袋。明年,吴中饥,乞赖以济。张魏公(张浚)还朝,乃首荐张孝祥,召赴行在。入对,劝帝(宋孝宗)辩邪正,审是非,崇根本,壮士气,因痛陈国家委靡之弊,“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又陈:“二相当同心协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复陈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宋孝宗)嘉之,除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俄兼都督府参赞军事。时魏公(张浚)欲请帝(宋孝宗)幸建康,以图进兵,复荐张孝祥领建康留守。汤思退言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及魏公(张浚)罢,判福州,宣谕劾张孝祥为党,落职(或出任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且自渡江以来,大议惟和与战,魏公(张浚)主战,汤相主和。张孝祥始登第,出思退之门,及魏公(张浚)志在恢复,张孝祥力赞相,且与敬夫(张栻)志同道合,故魏公(张浚)屡荐张孝祥,遂不为思退所悦。或者因张孝祥召对“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等语,谓张孝祥出入二相之门,两持其说,岂知张孝祥者哉! 思退窜,仍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俄改知潭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为政简易,时济之以威,湖南遂得以无事。会敬夫(张栻)、定夫(张杓)扶魏公(张浚)柩至州境,不能入蜀,公(张孝祥)为营葬于属县宁乡之西。遂与敬夫(张栻)讲性命之学,日夕不辍,筑敬简堂,以为论道之所,而四方之学者至焉。公自篆“颜渊问仁”章于中屏,晦庵(朱熹)、南轩(张栻)各为诗文以记之。寻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张孝祥内修外攘,百废具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筑寸金堤以免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运,为国为民计也。乾道五年1169己丑,偶不豫(有病),遂力请祠侍亲,疏凡数上,帝(宋孝宗)深惜之,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南轩(张栻)为文以饯之,荆南士民哭送登舟,仍给小像祀湘中驿,南轩(张栻)为之赞。(张孝祥)既归芜湖,凡缙绅之士莫不晋接,宗戚渡江而贫窘者,张孝祥辄赈之。庚寅冬,疾复作,遂卒。卒之日,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帝(宋孝宗)闻之,惜其有用才不尽之叹。

二、隆兴和议期间,张浚、张孝祥先后被罢,张孝祥当罢任为置提刑司于衡州的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宛敏灏《张孝祥词笺校》卷四)云“孝祥起知潭州,初曾兼代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其后由襄邑郑子礼自湖南转运副使就拜本路提点刑狱提刑置司衡州,亦子礼落南寓居所在侯寘水调歌头·郑子礼提刑寿》(其三)载:湘水照秋碧衡岳际天高。”张孝祥在起知潭州前任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当为隆兴二年(1164九月,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十月,诏王佐充都督府参谋官。是月,敷文阁侍制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张孝祥被罢,出任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置司衡州)。

三、隆兴二年八月张浚逝世后,知潭州黄祖舜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张孝祥支持张栻、张杓兄弟营张浚的前后任职情况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兵显南侵之势,宋廷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1097-1164),湖南路任便居住。九月,金海陵王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黄祖舜(1100-1165)任为同知枢密院事。十月,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因请对,陈俊卿(1113-1186)力言起用张浚,宋高宗始悟,宋高宗复召张浚,张浚起复为观文殿大学士,即判潭州。十一月,张浚官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十二月,完颜亮死,金兵北去。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宋孝宗即位。七月八日,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是月,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兼权参知政事。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升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各路军马。张浚长子张栻(1133-1180)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二月,黄祖舜因病辞,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潭州。三月,张孝祥(1132-1170)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四月,张浚帅兵北伐,一举攻下灵壁、虹县,旗开得胜。五月,因邵宏渊、李显忠二将不合,导致符离战败。张栻随父勇往直前坚守盯眙,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六月,宋孝宗起用汤思退为右相。九月,宋孝宗派卢促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张浚言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同月,孝宗复召张栻奏事,张浚派张栻急见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张浚附奏云:“自古有为之君,腹心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十月十八日,张栻到达都城奏事。月底,张栻与太上皇宋高宗由对话,宋高宗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二十四日,有旨引见,张栻间以军事入奏宋孝宗。宋孝宗览奏,谓栻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宋孝宗眷遇浚犹至,对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尝斥其名。每遣使来,必令视浚饮食多寡,肥瘠何如。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1164)正月,经右相张浚推荐,张孝祥被征召赴临安。二月,张孝祥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三月,张孝祥以敷文阁侍制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知建康府)。三月至四月初,张孝祥作张浚罢席而入”的《六州歌头》诗,(清)谭莹《论(张孝祥)词绝句》(《乐志堂诗集》卷六)高度评价云红罗百匹总无嫌,想亦无心学子瞻(苏轼)。至使魏公(张浚)缘罢酒,一腔忠愤洗《香奁》。八月二十八日,张浚行至余干,病重而卒。九月,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十月,诏王佐充都督府参谋官。是月,张孝祥被罢,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置司衡州)。十一月,张栻、张杓将父葬于潭州宁乡县的龙塘官山之麓,张栻徙居衡阳。是月中旬,宋金达成和议,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与金。张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言:“吾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异时朝廷虽尝兴缟素之师,然旋遣玉帛之使,是以讲和之念未忘于胸中,而至忱恻怛之心无以感格于天人之际,此所以事屡败而功不成也。今虽重为群邪所误,以蹙(cu促)国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开圣心哉。谓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无纤芥之惑,然后明诏中外,公行赏罚,以快军民之愤,则人心悦,士气充,而敌不难却矣。继今以往,益坚此志,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使此心纯一,贯彻上下,则迟以岁月,亦何功之不济哉?”疏入,不报。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正月,黄祖舜主管太平、兴国二宫。三月,刘珙(1122-1178)以敷文阁待制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黄祖舜卒。六月,张孝祥复官,以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左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军府事提举学士广南西路兵马都铃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乾道二年(1166)六月,张孝祥被谗言落职。乾道三年(1167)三月底四月初,张孝祥改知潭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乾道四年(1168)七月,张孝祥复敷文阁待制,徙知荆南并任荆湖北路安抚使。秋八月,张孝祥自长沙前往荆州。乾道五年(1169)二月,主教潭州的张栻权发遣知严州。三月,因疾力请归养侍亲张孝祥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三月下旬,张孝祥自荆州启程东归。四月初,张孝祥过岳阳。十二月,张栻任严州太守。乾道六年(1170)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年仅三十八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