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一干爱国名臣难以阻挡宋高宗以私卖国
(2022-08-24 10:37:18)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一干爱国名臣难以阻挡宋高宗以私卖国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北宋灭亡,宋高宗即位是合法正统的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康王赵构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金人破汴京时已潜出至京西(洛阳)的赵叔向(魏王赵廷美玄孙)试图发动远征解救皇帝,没有成功。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张邦昌立伪楚,东京留守王时雍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初四,张邦昌尊元皇后为宋太后。权同知大宗正事赵士亻褭请于孟太后,乞命帅府得承制便宜行事,又请奉王承大统,太后从之。张邦昌派人到济州寻访康王赵构,命吏部尚书谢克家率子谢伋与康王舅父韦渊等人为迎奉使,奉“大宋受命之宝“(国玺)往抗金前线济州(山东巨野),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承继大统。初七,因金人退,赵叔向引领七千人马屯开封城郊青城。初八,谢克家持“大宋受命之宝”到济州,康王赵构痛哭跪下接受,命令谢克家回到京师,赶快办理仪物。张邦昌复范宗尹为迎立康王赵构登基大使,被派往劝说登基为帝。期间,赵叔向入至都堂,叱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王时雍等速归政,置救驾义兵。二十一日,康王赵构从济州出发往南京应天府,鄜延副总管刘光世于济州南新兴镇遇到康王赵构,即被任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自青州驰赴南京(今商丘南)投奔的康王赵构。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六月,宣议郎傅雱特迁宣教郎,充大金通问使,往大同府拜会左监军权元帅职完颜希尹,通问二帝。七月,曹勋自金燕山遁归。南宋新立,宋高宗任用宗室赵子崧、赵叔近,嘉奖带兵马归附朝廷的赵叔向。九月,河北招抚使张所部下都统制王彦等率军渡河后抗金,一举攻克新乡城。一次金人抓住邵翼,想要逼迫其兄邵兴投降,邵兴不顾其弟性命,饮泣死战,大破金军,邵翼因大骂金人,惨遭杀害。后“邵兴”名因与年号“绍兴”重而被张浚建议改名为“邵隆”。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同月,宋高宗议遣使问安两宫,朱弁(1085-1144)奋身自献。十一月,遣朝奉郎王伦充大金通问使使金,阁门舍人朱弁副之。朱弁至云中,见完颜粘罕,邀说甚切。完颜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十二月,金太宗派东、西、中三路军大举进攻南宋。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兀术)统率东路军自今天河北沧州攻入山东境。宋高宗行在到扬州后,派兵平定群盗,遣使议和,依靠王渊诛杀宗室赵叔向、赵叔近。
二、宋高宗主政,外交设想与群臣很不同
宋高宗获得了统治南宋的政治权力,被赋予统治集团生杀予夺的权力,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得到前朝官员、仕人的拥护,逐步收编代表统治权力基础的军队。按照祖宗法,让宋高宗的言词变成不可拂逆的铁律。
其时,是什么在决定着南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内外冲突?显然是宋高宗的外交设想起决定作用,即使与大多朝臣想法很不同。宋高宗在父、兄和母亲为金国人质的背景下,以私卖国求和的思想根深蒂固,新即位的头三年,分别派傅雱、王伦与朱弁、王贶、宇文虚中与杨可辅、刘诲与王贶、洪皓与龚璹、丘德等五人、张邵与杨宪共7批15人赴金通问、祈请。而宗泽、李纲、吕颐浩、张浚等重臣是坚决主政收复失土,即使是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赵鼎也是主张条件成熟时要收复失土的,而宋高宗既没有邵兴的大义和为国的大孝,又为和议用秦桧坏事做绝,先后罢免吕颐浩、张浚、赵鼎,出卖岳飞、宇文虚中家族,出卖祖宗之地。
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秦桧第一次求和遭反对,宋高宗只得罢去秦桧。绍兴二年(1132)正月,宋高宗行在自绍兴回到临安。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四月戊子,命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秦桧得以主内。吕颐浩视师淮上,秦桧相尽改吕颐浩在政府的规模。一时为吕颐浩所引用人多逐去,尽起在外诸贤,如胡文定、张子公、程伯禹诸人,布在朝列,实欲倾吕颐浩也。闰四月丁未,听朱胜非自便。五月,张浚以川陕宣抚处置司参赞军事刘子羽知兴元府。是月,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政务。随后,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翟汝文被罢官。六月甲寅,召吕颐浩赴行在。七月,吕颐浩入见。自江上还朝的吕颐浩听取意见引朱胜非为助的意见谋划赶走投降派秦桧,宋高宗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朱胜非不可用,宋高宗命朱胜非提举醴泉观兼侍读,日赴朝堂议事。胡安国持录黄不下,左相吕颐浩特令检正黄龟年书行。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dang羽看作朋dang,首先除掉dang魁胡安国。故有宋高宗降旨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初言胜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经筵,又以为非,岂不以时艰不肯尽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为谋则善,如国计何?”胡安国落职,提举仙都观。胡安国请求离职,秦桧三次上章挽留,不报,胡安国即解相印去。八月己酉,以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黄龟年(1083-1145)为殿中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刘棐行右司谏,吕颐浩用二人将以逐秦桧(1090-1155),吕颐浩并用王居正(1087-1151)、权邦彦(1080-1133)、綦崇礼(1083-1142)等大臣合力逐秦桧。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dang专权,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秦桧擢用胡安国、张焘、程瑀、江跻、吴表臣、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等同dang,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侍御史江跻上疏,极言朱胜非不可用,胡安国不当责。右司谏吴表臣言:“胡安国扶病见君,欲行所学,今无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不报。吕颐浩即黜给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张焘及跻等二十余人,云应天变除旧布新之象。癸亥,宋高宗召直学士院綦崈礼入宫奏对,给他看秦桧所陈二策(河北人还金朝,中原人还刘豫)并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朕至今也没看到。”綦崈礼把宋高宗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甲寅,秦桧罢。九月戊午朔,落秦桧职,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并张榜朝廷,以示不再复用。乙丑,复以朱胜非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胡安国辞归。十月,谪居衢州常山县的赵鼎除知平江,赵鼎辞,诏不允。时吕颐浩再相,两辞不获,新知平江府改知建康,充江东安抚大使。
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八年(1138),再张浚剿平内乱、战胜伪齐后,宋高宗准备议和,分步骤起用秦桧,在秦桧确认宋高宗议和意志后第二次助卖国,赵鼎张浚相会方知被出卖。绍兴五年(1135)正月,宋高宗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时金太宗去世,完颜昌主政。二月,赵鼎进为左仆射,张浚进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军马。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十月,宰执入见,秦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宋高宗曰:“朕独委卿。”秦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宋高宗意欲和甚坚,秦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宋高宗曰:“然。”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赵鼎赵鼎因立嗣、反对出卖祖宗地等原因力求去位,以少傅出知绍兴府。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十一月,宋高宗下诏与金议和,百官多认为金朝之言不可信。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反对和之人。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十二月,金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南宋,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宋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以赵鼎为醴泉观使。是月,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说:“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强烈发对卖国求和。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宋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绍兴十年(1140)正月,遣莫将等充迎护梓宫、奉迎两宫使。四月,韩肖胄罢。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宋高宗下诏列举完颜宗弼罪状。御史中丞王次翁奏:“以前国事无人主议;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未必妥当。”宋高宗深信不疑,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六月,秦桧上奏,和议已变,支持讨伐金朝,终未行。福建路宣抚大使张浚言:“臣窃念自群下决回銮之计,国势不振。事机之会,失者再三。向使敌出上策,还梓宫,归两殿,供须一无所请,宗族随而尽南,则我德敌,必深和议不拔。人心懈怠,国势浸微,异时衅端卒发,何以支持?臣知天下非陛下之有矣。今幸上天警悟,敌怀反复,士气尚可作,人心尚可回。愿因权制变,转祸为福,用天下之英才,据天下之要势,夺敌之心,振我之气,措置一定,大勋可集。”继闻淮上有警,连以边计奏知,又条画海道舟舡利害。宋高宗嘉张浚之忠,遣中使奖谕。张浚时大治海舟至千艘,为直指山东之计,以俟朝命。闰六月,从泉州归来的赵鼎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怕赵鼎重新被起用,令御史中丞王次翁劾赵鼎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右谏议大夫何铸亦再疏论之,赵鼎被剥夺特进官阶,降授左中大夫、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兴化军(福建莆田)居住。同月,再贬赵鼎漳州居住,又贬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七月,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岳飞败兀术于郾城。八月,秦桧力主和议,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尝不主和议,皆降黜之。蔡州、郑州、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是年,赵鼎为秦桧所排,得泉州。是时张浚福州。赵鼎、张浚相见,因说及曩日之事,赵鼎方知为秦桧所中,相与太息而已(及赵鼎为侵害所倾,出知泉州,过福州,与张浚相见,语及当时荐代之事,二公始豁然无疑)。秦桧让御史中丞王次翁弹劾赵鼎治郡废弛,宋高宗召赵鼎回临安提举洞霄宫。
绍兴十一年(1141)七月,南宋以刘光远为正使、曹勋授成州团练使为节度副使使金聘定和议。十月,派魏良臣为禀议使赴金。是月,曹勋升容州观察使、知閤门事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充大金贺元旦送伴使。是月,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十一月,范同罢。责降李光为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金帅兀朮遣审议使萧毅、邢具瞻与魏良臣等偕来。范同分司、筠州居住。罢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同知宗正事士撙,申严戚里宗室谒禁。金国审议使萧毅、邢具瞻随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议条件(金使萧毅邢具瞻二人偕魏良臣至宋许以淮水为界岁币银帛二十五万匹两并欲割宋唐邓二州特遣二人来审定可否)。萧毅等入见,始定议和盟誓。宋高宗命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何铸为报谢进誓表使,以容州观察使曹勋为报谢副使出使金国,一来给金国送誓表,二来请求金国归还赵佶梓宫和自己生母韦太后。以张浚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畀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诏川、陕宣抚司毋出兵生事。此后双方执行“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十二月,兀朮遣何铸等如会宁见金主,且趣割陕西余地。遂命周聿、莫将、郑刚中分画京西唐邓、陕西地界。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因岳飞反对议和,秦桧便诬告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岳飞赐死狱中)。
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端明殿学士何铸、容州观察使曹勋进誓表。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金国答应送归宋高宗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时金熙宗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李正民)、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史还宋,惟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庾去留听其所欲。四月,王次翁为奉迎扈从礼仪使赴宋、金边境迎接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五月,宋高宗、秦桧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七月,朱弁、张邵、洪皓南归。八月,以御史中丞万俟卨任参知政事充大金报谢使。是年秋,宋高宗、秦桧下诏派中使往闽中通知遣宇文虚中的家属往行在再去金国,时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德和)仕福建转运判官,张元干为宇文德和(宇文师瑗)作《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期间,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王进家属和宇文师瑷等宇文虚中家族携家北去金国。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还慈宁宫。九月,加秦桧为太师,进封魏国公。
三、宋高宗违背群臣的观念,后期只得退位
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指出:“既然统治者必然是少数人,被统治者是多数人;而力量很明显在数量占优势的多数人那里,也即明明是被统治者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那么,为什么更有力量的多数人宁愿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去屈从于少数统治者的情绪和喜好?”他得出一个适用于所有政权的颠扑不破的规律,即是:“作为少数的统治者,最终只能依赖观念来统治更有力量的多数。”由于宋高宗违背权力最终来源的多数人信奉的特定观念,当绍兴末年,秦桧去世,宋金平衡失稳,金兵最次南下时,只能让位于宋孝宗,以重新塑造代表多数的民意的政治形态,以维护政权的统治。
宋高宗让位时确认失德甚多,张浚提“庙胜之道”建言重振朝政。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丙寅,诏曰:“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遂以为尽出于桧,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造诏命,召用旧臣,献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仰惟章圣皇帝子育黎元,兼爱南北,肇修邻好,二百馀年,戴白之老,不识兵革。朕奉祖宗之明谟,守信睦之长策,自讲好以来,聘使往来,边邮绥静,嘉与宇内共底和宁。内外大小之臣,其咸体朕意,恪遵成绩,以永治安;如敢妄议,当置重典!”自秦桧死,金人颇疑前盟不坚;会荆、鄂间有妄传召张浚者,敌情益疑。于是参知政事沈该言:“向讲和息民,悉出宸衷,远方未必究知,谓本大臣之议,惧复用兵,宜特降诏书,具宣此意,远人闻之,当自安矣。”时参知政事万俟禼,签书枢密院事汤思退,言皆与沈该合,乃下是诏。闰十月,胡寅卒于衡州,年五十九。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初三(甲戌),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据周必大《亲征录》)。十一日(壬午),宋孝宗即位。七月,以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八月,监察御史周必大拜官起居郎。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丁未(十六日),罢免龙大渊,另外差遣,曾觌复带御器械。是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宋孝宗召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回。己酉(十八日),金安节、周必大再奏劾龙大渊、曾觌(给事中、中书舍人留黄不行),乞窜责,不许。周必大入谢,宋孝宗曰:“朕察卿举职,但朕欲破朋dang,明纪纲耳。”庚戌(十九日),周必大再被旨不允,仍令宰执谕旨,早参假。壬子(二十一日),周必大同金彦亨参假,讲筵留身谢。二十三日,周必大格除目不下,寻与祠,龙大渊、曾觌二人除命亦寝。己未(二十八日),御批周必大依所乞。庚申(二十九日),周必大受勅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状申尚书省乞免谢辞。庚申(三十日),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谓:“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