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大宝生平及与右相张浚的交往考

(2022-08-11 11:15:55)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王大宝生平及与右相张浚的交往考

 

王大宝(1094-1170),字元龟,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南宋名臣。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王大宝被选入太学贡辟雍,政和五年(1115),张浚入太学政和1118)中进士。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南宋首开科考,宋高宗廷试王大宝胡铨时礼部侍郎张浚在庭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位前夕,太常簿张浚(1097-1164)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八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底,宋高宗到达扬州。

建炎二年(1128)二月二十二日,金军攻陷淮宁府,守臣向子韶(与张浚、胡栓相知)战死。四月,金军撤退。时车驾久驻维扬,人物繁聚而朝廷无一定规模,上下觖望。张浚论无谓虏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冦至,遂大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御营使)黄潜善等意。五月初三,南宋朝廷首次开科取士宋高宗令参照元祐科举条制,确立诗赋、经义分试法。初五,任命翰林学士朱胜非为尚书右丞。二十日,张悫逝世。六月,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此二人皆笑张浚过分)。月,张浚以孀母在远,乞外补,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张浚已登舟候朝辞,有旨除张浚礼部侍郎,日下供职,召对便殿,宋高宗慰劳宣谕曰:“卿在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者,卿为朕留,当专任用。”张浚顿首泣谢,不敢言去。念敌骑必至,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率同列力为宰相言之,黄潜善及汪伯彦笑且不信。张浚尝以疾在告独,宋高宗眷遇益深。八月二十二日,宋高宗御殿策进士时包括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的张浚在内的多士在庭。胡铨1102-1180对,谓如刘蕡,擢置第一,执政(应指朱胜非为尚书右丞)不平。

九月庚寅,赐李易等及第、出身、同出身。维扬人李易擢于榜首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王大宝中进士第二王大宝有诗云:对策丹墀中上游,天颜抚谕逊龙头),南雄州(今广东南雄)教授胡铨因其策对言语过直,抑置第五名,而选李易第一礼部侍郎张浚得知情况后震惊而待罪人为张浚危,张浚曰:“何害?”这一结果如同张浚其父北宋时张咸(张贤良,字君悦)故事,张咸学六艺百家、历代文史无不该贯(博通),为文长于序事,稽参古今,披文相质,历历可观。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张咸自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县)学官以近臣举应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元祐初诏复六科),哲宗亲擢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比合试乃报罢。哲宗绍圣元年(1094),张咸复召试,张咸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负陛下。”考官还以公文词杰出、寘髙等,但宰相章惇览其策,不以元祐为非,且及庙堂用私意等事无所回互,甚不悦,张咸得直言极谏科第五等,官宣德郎、签书剑南节度判官,章惇奏罢贤良科而更置宏词科。月,张浚奏:“乞朝廷早措置六宫定居之地,然后陛下以一身巡幸四方亲恢远图,上以慰九庙之心,下以副军民之望。”又论御营使司官属猥众、俸给独厚、资格超越而未尝举其职,乞行沙汰,使侥幸者无以得志,法行自近,军气必振。十二月,除时年三十岁的礼部侍郎张浚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令同吕颐浩教习所谓长兵者,张浚亲往点阅籍其乡贯年齿与所习艺能。期间,任职百日后王大宝俸禄即辞官

建炎三年(1129)七月,被宋高宗任用为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川、陕、京西、湖南、北路宣抚处置使)的张浚告别宋高宗从行在建康(今南京)前线出发赴川陕开辟新战场,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淮河防线、江汉防线(襄阳)、秦岭防线”中的后两大防线,以牵制金兵再次南侵。  

建炎四年(1130)九月,类同民国“淞沪会战”抗日一样,张浚按宋高宗命令实施了与金军的富平大决战,虽遭败绩,但使金军主力长期滞留在秦岭以北,致南宋新政权得以立足江南、宋朝先进文明得以延续。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王大宝授枢密院计议绍兴二年(1132)正月,宋高宗回到临安。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十二月,因右相朱胜非以旧怨攻击张浚,宋高宗下诏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院事。

绍兴四年(1134)二月,知枢密院事张浚自四川被召入朝时路经至潭州。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

二、张浚任右相,王大宝任皇宫教授;张浚罢,王大宝友善待张浚

绍兴四年(1134)九月,伪齐和金兵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朱胜非罢右相,听持余服,侯服阕,除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十月,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赵鼎言:“浚可当大事,顾今执政无如浚者,陛下若不终弃,必于此时用之。”故有是命。十月,定国军承宣使、秦凤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知秦州兼节制阶文州统制军马吴璘为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统制关外军马;明州观察使、环庆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兼知庆阳府杨政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阳府、同统制关外军马兼节制成凤兴州,用宣抚司奏也。关师古之叛也,其所部阶成二州犹在,故命吴璘、杨政分领之。十一月,张浚入见,宋高宗复命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知枢密院事。十二月,伪齐和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绍兴五年(1135)二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统领南宋军。是年,王大宝授皇宫教授。绍兴七年(1137)十月初九,主动承担淮西兵叛责任的右相张浚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

绍兴八年(1138),王大宝差监登闻鼓院(专司收受臣民向皇上谏议或申诉冤抑的朝外机构)主管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崇道观。

绍兴十年(1140),王大宝乞辞家居闰六月赵鼎谪潮州。期间,王大宝日从讲《论语》,鼎叹曰:“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人远矣。”绍兴十四年(1144)十月,赵鼎被贬至吉阳军(即今三亚)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因上书抗金触怒奸相秦桧被贬连州。时王大宝知连州谪居连州的张浚命其子1133-1180与讲学。时赵、张客贬斥无虚日,人为累息,大宝独泰然。浚奉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

绍兴十九年(1149),王大宝上京接受考课。期间,王大宝改知袁州

绍兴二十年(1150)八月,量移永州居住张浚、郴州居住折彦质、沅州居住万俟卨、南康军居住段拂并令任便居住。昌化军安置李光移郴州安九月,张浚离开连州去永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黜桧姻党。十一月,释赵汾及李孟坚、王之奇等自便。十二月,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徙李光、胡铨于近州。是年,王大宝进《诗》《》《易解》六卷献给皇帝,宋高宗谓执政曰:“大宝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可与内除。”执政拟国子司业,宋高宗喜曰:“适合朕意。”王大宝被任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

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追复赵鼎、郑刚中等官。是年大宝进直敷文阁学士知温州。此后,王大宝任提点福建刑狱道临漳有峻岭曰蔡冈芜草蔽翳山石嶙峋盗乘间剽劫。快狠准生活以囊金三十万募民抉薮甃道十余里行者便之。绍兴末年,王大宝任提点广东刑狱广南东路宪司 

 绍兴二十八年(1158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守丧期三年满,除服),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落判洪州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

三、金兵南侵败归,宋孝宗即位,王大宝站位张浚力主抗金,后都罢去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上元节的前一天,风雷雨雪交替出现,金兵侵略之势已露迹象(一夕之间二种异象交替发生,这是阴盛的征兆,大概是指金人要南侵)。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陈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 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宋高宗始悟。是年春,有旨令居永州的中兴旧将张浚自便。张浚至潭州,闻钦宗崩,号恸不食,上疏请早定守战之策。四月,金派使至宋。五月,金使到临安,当面辱宋高宗,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割淮、汉流域土地给金并以大江为界。六月,金完颜亮迁都汴京,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成为金国的陪都,意在向南宋大举进攻。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二十五日,复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十一月初,金军重兵来攻瓜洲渡,刘氾引兵遁,李横亦却,左军统制魏友、后军统制王方战死,李横、刘氾“仅以身免”撤回江南。至此,两淮之地大都失陷,金军全线进抵长江北岸。初四,改命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完颜亮统大军至和州。初六日前后,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同时,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虞允文又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犒师。初八,金兵渡江作战。是日,虞允文到采石。时王权已罢官,接任的李显忠尚未到职,原王权部萎靡不振,虞允文召集诸将,激励士气,亲自督师,赢得采石大捷,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完颜亮引兵还和州,东趋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初九,完颜亮再次进攻,宋水军再战获胜,焚敌船300艘。中旬,当完颜亮全军兵压大江,指日誓师渡江灭宋时,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帝,是为金世宗。金世宗下诏废黜完颜亮,并决定迁都燕京,抚定天下。十二日,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虞允文料定金军将改在瓜洲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十六日,虞允文率军1.6万人到达京口。下旬,金世宗自立为帝的消息传至军前,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命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二十七日,完颜元宜率军杀死完颜亮。金主完颜亮死,金兵被迫撤退,汪澈乞出兵淮甸,与荆、襄军夹击其归师。未报,而金新主罢兵请和,召汪澈入为参知政事。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从幸建康,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刚登基的金世宗遣使来告即位之事,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放还回家。车驾将还临安,劳(张)浚曰:“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同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张浚请朝廷多拨军粮钱物,招徕中原之人,宋廷以米万石予之。张浚以为淮楚之人自古可用,乘其困扰之后,应收以为兵,于建康府置营寨安屯。壬戌,宋廷命置御前万弩营,招募淮民。张浚亲自训导,又提拔陈敏为统制,不久即练成劲军。

六月,宋孝宗即位,锐意恢复七月,以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王大宝除礼部侍郎。王大宝言:“古致治之君,先明国是,而行之以果断。自军兴以来,曰征曰和,浮议靡定。太上传丕基于陛下,四方日徯恢复,国论未定,众志未孚。愿陛下果断,则无不济。不久,兼侍讲。是年,王大宝右谏议大夫王大宝首论朱倬、沈该之罪,皆行其言。奏劾新任潭州知州刘章、南雄州知州廖迟广西提点刑狱方师尹、福建转运副使樊光远。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五月,孝宗北伐因两将不和造成符离兵败。六月谏议大夫王大宝论汪澈“无制胜策,皇甫倜以忠义结山砦,扼敌要冲,澈不能节制,坐视孤军堕敌计。赵撙以千五百人救方城,败散五百余人,澈漫不加省汪澈督师荆、襄,大宝劾其不能节制,坐视方城之败),乞罢黜。”汪澈亦请祠,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王大宝疏再上,汪澈落职谪台州。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于金;宋孝宗不许。七月,张浚复起为都督,大宝力赞其议,符离失律,群言汹汹。大宝言:“危疑之际,非果断持重,何以息横议。”以早、蝗、星变,招待从、台谏、两省官条上时政阙失。胡铨上书言:“尧、舜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秦二世以赵高为腹心,刘、项横行而不得闻;汉成帝杀王章,王氏移鼎而不得闻;灵帝杀窦武、陈蕃,天下横溃而不得闻;梁武信硃异,侯景斩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李密称帝而不得闻;唐明皇逐张九龄,安、史胎祸而不得闻。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焘去矣,次膺去矣,十朋去矣,大宝又将去,惟臣在尔。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初,张浚复起为都督,大宝力赞其议,符离失律,群言汹汹。已而汤思退议罢督府,力请讲和,大宝奏:“今国事莫大于恢复,宰相以符离军溃,名额不除,意欲核军籍,减月给,臣恐不惟边鄙之忧,而患起萧墙矣。”章三上,除兵部侍郎。至是铨奏入,宋孝宗曰:“十朋力自引去,朕留之不能得。大宝论思退太早,今为兵部侍郎,岂容复听去?

隆兴二年(1164)三月,汤思退议罢督府,力请讲和四月初召张浚还朝罢江淮都督府以钱端礼、王之望为两淮正副宣谕使,张浚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王大宝乞辞谏议大夫。王大宝奏谓:“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宰相以财计乏,军储虚,符离师溃,名额不除,意在核军籍,减月给。臣恐不惟边鄙之忧,而患起萧墙矣。”章三上,宋孝宗王大宝兵部侍郎。七月海、泗两州宋军撤退。八月二十八日,张浚含恨离世,病逝于江西余干。九月,宋孝宗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汤思退辞不行。十月,仆散忠义挥师南下突破宋军两淮防线。十一月,王大宝因忤汤思退,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宋孝宗罢免汤思退,贬至永州居住。闰十一月,宋金达成隆兴和议。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五月,召王大宝为礼部尚书。入对,言理财之道,当务本抑末。七月,右正言程叔王大乞复行钱非是,王大宝以旧职提举太平兴国宫。中书舍人阎安中欲留其行,叔达并劾之王大宝遂致仕

乾道六1170,王大宝于家乡,年七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