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胡寅、赵鼎的不同和议观
(2022-07-25 16:11:20)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胡寅、赵鼎的不同和议观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1、张浚“主恢复不主和”——张浚亲见北宋亡、二帝北行,誓不与敌俱存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为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张浚幼有大志,及为熙河幕官,遍行边垒,览观山川形势,时时与旧戍守将握手饮酒,问祖宗以来守边旧法,及军陈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远,当枢筦之任,悉能通知边事本末。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1097-1164)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时赵鼎为开封推官,相得甚欢,在围城中,朝夕论讲济时之策。闰十一月,金人陷京师,北宋灭亡。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行,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敌俱存,故终身不主和议。
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国议立异姓。三月,张邦昌除拜百官均加权字,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拜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太常寺主簿张浚与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1085-1147)、司门员外郎胡寅(1098-1156)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不书议状,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不日,举目无亲的张浚赴青州投奔前已出知青州的宇文虚中。四月底,得知康王将即位于京东西路首府的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南)的张浚自青州驰赴投奔康王赵构参与救亡。
南宋时,张浚每奏对,必言仇耻之大,反复再三。张浚志在恢复,终身不主和议。
2、胡寅“罢和议修战略”——胡寅认为宋、金势力相敌、利害相当方可议和
胡寅(1098-1156),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学者称致堂先生,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胡寅少时桀黠难制,闭於空阁。阁中有杂木寅尽刻成人形,安国道“以读书移其心。”乃置书数千卷。年余,寅悉能成诵,不遗一卷。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胡寅进士登第。宣和五年(1123),胡寅任西京国子监教授。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1097-1164)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是年,因御史中丞何栗荐,召胡寅为秘书省校书郎,尝从祭酒杨时学。四月,胡安国(1074-1138)除太常少卿,辞。除胡安国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胡安国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郎耿南仲(1162年前-1129)言胡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胡安国屡辞,耿南仲又言胡安国不臣。胡安国主张以强硬的手腕来对待不友善的敌人。期间,胡寅迁司门员外郎。闰十一月,金人陷京师,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国议立异姓。三月,张邦昌除拜百官均加权字,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拜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胡寅与张浚、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不书议状,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不日,胡寅弃官归。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起居郎胡寅上疏曰:“世为陛下画七策,为中兴之术:其一曰:罢和议而修战略。盖和之所以可讲者,两地用兵,势力相敌,利害相当故也,非强弱盛衰不相侔所能成也。而其议则出于耿南仲,南仲依李邦彦,谐谑小人,不知远滤,分明植党,必欲自胜。主战伐者,李纲、种师道两人而已。机会一去,国论纷然,中制河东之师,必使陷没,以伸和议之必信。二帝远去,宗族尽徙,中原涂炭,至今益甚。使其可和,则渊圣执德不回,驯致祸败,而陛下卑词厚礼,避地称臣,宜其少缓师矣,何乃累年尚无效耶?若以为强弱绝不相侔,则自古徒步奋臂,无尺寸之地而争帝王之图者,彼何人哉!伏望陛下明照利害之原,罢绝和议,刻意讲武,以使命之币为养兵之费,此乃晋惠公征缮立圉之策,汉高祖迎太公、吕后之谋,断而行之,庶几敌国知我有含怒必斗之志,沙漠之驾,或有还期。不然,则僻处东南,万事不竞,纳赂则孰富于京室?纳质则孰重于二帝?饰子女则孰多于中原之佳丽?遣大臣则孰加于汴京之宰辅?如此计出万全,而强敌之来日甚一日,陛下可以深长思矣。其二曰:···”
3、赵鼎“祖宗地不可与”——随解潜从军、知金军强大的赵鼎反对割地议和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崇宁五年(1106),赵鼎进士及第。赵鼎在对策时,指责哲宗时宰相章惇误国。政和二年(1112),赵鼎因期满改京秩,调同州户曹。政和五年(1115),赵鼎调任河东县丞(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重和元年(1118),赵鼎调官安邑(宋属永兴军路解州,在州北四十五里)。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五月,宰相吴敏(1089-1132)提拔洛阳令赵鼎为开封士曹。六月,赵鼎任置司干当公事随制置使解潜军援救太原。七月,宋军败归。十月,金人攻陷太原。十一月,在开封,赵鼎朝廷商议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朝廷议割三镇地,赵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十二月末,赵鼎除直秘阁京畿提刑兼转运副使。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赵鼎在开封,与宋齐愈、胡寅过延真宫,同见府尹徐秉哲。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