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弼、薛徽言、薛季宣与张浚、张栻的渊源

(2022-07-15 16:19:36)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薛弼薛徽言薛季宣与张浚、张栻的渊源


一、早期为李纲部下的薛弼受张浚重用入岳飞幕府

薛弼(1088-1150),字直老,温州永嘉县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薛季宣(1134-1173)之伯父薛徽言之兄(兄弟四人:薛嘉言、薛昌言、薛弼、薛徽言

1、北宋末年汴京危急张浚、秦桧、薛弼短暂共事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秋,金军借张觉事变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斡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粘没喝(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新继位的宋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薛弼赞助李纲。不久,李纲任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望渡过黄河,又攻下滑州,包围汴京(今开封),被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抵抗未破城。同月,张浚(1097-1164)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召为京城京畿路开封府朝廷审察(台谏官)。二月,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胁赵构、张邦昌为人质,要求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后撤兵。上书言兵机四事的秦桧任为职方员外郎。宋钦宗派河北割地使(张邦昌)干当公事秦桧(往河中)、程瑀(往河东)为割地使,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金朝扣留赵枢为人质,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赵枢,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完颜宗望撤兵,开封围解,秦桧任为殿中侍御史,薛弼除光禄寺丞(礼部负责祭享筵宴等次的总体筹划,光禄寺掌管祭享筵宴时厨料供应等具体事务,并听命于礼部)。四月,金将粘没喝(完颜宗翰)率军猛攻太原,宋将姚古、种师中率军分两路驰援。姚古军失期未至,种师中因寡不敌众战死。是月,张浚任归尚书省礼部的掌宗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等事的太常寺主簿。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六月,河东、河北宣抚使李纲分三路驰援太原,薛弼言:“金必再至,李纲不当去,宜先事河北。”十一月,金兵再次包围汴京,宋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宗泽和汪伯彦为副帅,传命起兵入援汴京。宗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闰十一月,金军攻汴京。二十五日,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用郭京六甲法出兵退敌。二十六日,汴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往金营。十二月初一,在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的赵构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宋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宗泽和汪伯彦为副帅,传命起兵入援汴京。宗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闰十一月,金军第二次包围东京(今开封)。始命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河防,薛弼以点检粮草从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黄河防守,不得志,求罢还乡。二十五日,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用郭京六甲法出兵退敌。二十六日,汴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往金营。

靖康二年(1127)二月,徽宗、钦宗出城议和,被金兵扣押。三月初七,金军立张邦昌为帝,称大楚。秉承意旨任宗泽为徽酞阁待制。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不日,举目无亲的张浚赴青州投奔前已出知青州的四川同乡宇文虚中。二十七日,完颜斡离不退兵,徽宗被俘北上。二十八日,秉承意旨任汪伯彦为显漠阁待制,担任元帅;黄潜善(1078-1130)为徽酞阁待制,任副元帅。四月初四,张邦昌尊元皇后为宋太后。完颜粘罕退兵,宋钦宗被俘随金军北上。月底,得知康王将即位于京东西路首府的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南)的张浚自青州驰赴投奔康王赵构参与救亡。

2、张浚布局席益、薛弼亲赴湖南都督岳飞平定了湖贼

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统领南宋军事。授清远军节度使、神武后军统制、充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声望地位已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老将相近。宋高宗即诏张浚往江上措置边防,枢密都承旨折彦质试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右朝议大夫、知常州詹至,秘书省著作佐郎熊彦诗,并兼都督府主管机宜文字;司农寺丞盖谅干办公事。丁未,张浚辞行亲讨湖贼,诏百官出城饯送。张浚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不久,岳飞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命所部招捕杨么,赐钱十万缗、帛五千匹为犒军之费。以湖北转运判官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令湖南、江西漕臣薛弼(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权湖南安抚司公事)、范振应副随军钱粮(薛弼兼张浚都督府随军转运副使)。是月,岳飞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四月,张浚视师湖南。召解潜赴行在,王彦知荆南府,诸镇抚使至是尽罢。岳飞由池州进军到达潭州。五月十一日,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至潭州督战湖湘,遣岳飞分兵击杨么。下旬,岳飞率部进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对杨么起义军采取剿抚两手政策,杨么部将黄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飞派回湖中招降和攻击起义军。黄佐击破周伦水寨,取得了进剿起义军的首次胜仗。五月末,张浚即把岳飞召到潭州,岳飞“请除来往三程,以八日之内,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飞派任士安进攻杨钦大寨,自率大军遂接应,杨钦战败投降。十一日,右相张浚督战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平定洞庭内乱。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南宋内乱尽平。十二日,左丞相赵鼎因久旱不雨引咎,乞去位。十四日,赵鼎再引咎,乞去位。是月,秦桧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岳飞镇压杨么军,薛弼出谋划策,应副钱粮,甚得岳飞赏识。刘珏(1078-1132)之子刘唐稽作有《贺张丞相平湖南寇启》。七月,赵鼎乃作《乙卯秋闻右相平杨么作绝句》:“一扫湖湘氛祲消,坐令愁叹变歌谣。何当早驾风帆下,来看钱塘八月潮。”八月,张浚以都督巡视湖南。赵鼎有诗《乙卯秋闻右相(张浚)平杨么作绝句寄之》寄张浚:“一扫湖湘氛祲消,坐令愁叹变歌谣。何当早驾风帆下,来看钱塘八月潮。”二十八日(己巳),“右仆射张浚以平杨么功,自宣奉加左金紫光禄光禄大夫。”八月,诏张浚赴行在。

3、张浚布局进取中原,薛弼以参谋官从岳飞屯京西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以虏势未衰而刘豫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焉。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命韩世忠据承、楚以图维扬;刘光世屯合淝以招北军;命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命杨沂中领精兵以为后翼佐浚;命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国威大震。谍报贼刘豫及其子侄猊、麟挟虏来寇。二月,薛弼取代王彦出任荆南知府。三月,岳飞为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宋廷因成都知府席益上奏,命薛弼整顿荆南府至川峡的马递辅。六月,因岳飞请求,薛弼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司参谋官。原杨么叛军头目王缺子为水军统制,乘岳飞出战之机,企图重新造反,被薛弼设计擒获。岳飞二次北伐后回鄂州,目疾发作,由薛弼和参议官李若虚主管宣抚司事务。七月,秦桧改知绍兴府。九月壬寅,刘猊以众数万过定远县,欲会麟于合淝。甲辰,杨沂中至藕塘遇贼,纵大军乘之,贼众大败,猊、麟拔塞遁去。辛亥,捷奏至,宋高宗嘉张浚之功,赐诏褒奖,仍令张浚具上都督府随行官吏、军兵推赏。十二月丙辰,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吕颐浩为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仍赴行在奏事。宝文阁学士、新知襄阳府刘洪道知潭州、充荆湖南路安抚使、仍兼都督府参谋军事。

二、薛季宣之父薛徽言与兄薛弼协同赵鼎、张浚朝政

薛徽言(?-1139),字德老,温州人薛季宣(1134-1173)之父武夷学派胡安国高足。建炎二年(1128),薛徽言登进士第,南剑州司法参军。建炎四年(1130)五月,赵鼎任签书枢密院事,荐薛徽言为枢密院计议官。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遣使分行诸路,徽言在选中,以权监察御史宣谕湖南薛徽言改差湖南路绍兴三年(1133)五月,时郴、道、桂阳旱饥,徽言请于朝,不待报即谕漕臣发衡、永米以振,而以经制银市米偿之,所刺举二十人。是年,使还,他使皆进擢,宰相吕颐浩以徽言擅易守臣,而移用经制银,出知兴国军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绍兴五年(1135)二月丙戌,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全面统领南宋军事。丁未,张浚辞行亲讨湖贼,诏百官出城饯送。四月,张浚视师湖南。右相张浚督战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平定洞庭内乱。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南宋内乱尽平。绍兴六年(1136),薛徽言以左宣义郎守比部员外郎后又改兵部、吏部员外郎。绍兴七年(1137),薛徽言迁右司员外郎。绍兴八年(1138),薛徽言改任试左司员外郎薛徽言又改任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又升为起居舍人。十一月,时秦桧与金人议和,薛徽言与吏部侍郎晏敦复等七人同拜疏争之诏:“金国遣使入境,欲朕屈 己就和,命侍从、台谏详思条奏。”从官张焘、晏敦复、魏矼、曾开、李弥逊、尹焞、梁汝嘉、楼炤、苏符、薛徽言、御史方廷实皆言不可。一日,桧于上前论和,薛徽言直前引义固争,反复数刻。中寒疾而卒。高宗念之,赙绢百匹,特与遗表恩。

三、郑伯熊薛季宣与张浚张栻理念相学派开创者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奉父命为弟张杓1136-1205,字范夫作《悫斋铭》提出天下之理惟实为贵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张浚要次子张杓以“悫”为斋名,张浚命23岁的长子张栻作《悫斋铭》告之:“家君命杓以悫名其斋,而命栻铭以告之。栻敬问所以为铭之意?盖取夫孔子,曰:‘士必悫,而后求智能。’退而深思,以为之铭:士或志近,辩给智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乎内。不震不摇,物孰加之。以此操行,谁曰不宜?古之君子,惟斯之守。不可不知,而可大受。故以此事亲,斯为孝;以此事君,斯为忠;以此事兄,斯为悌;交于朋友,斯为信。子其深思而不忒,维师乎悫,以令子之德。”刘昌诗在《铭》后注曰:“右铭不载集中。盖当时此纸流落,今幸宝藏遗墨。先生(张栻)作铭时年二十有三,实乙亥冬十月辛卯也。”

乾道六年(1170)奉旨召张栻为吏部员外侍郎,张栻入奏首言:“先王所以建事立功无不如志者,以其胸中之诚有以感格天人之心,而与之无间也。今规画虽劳,而事功不立,陛下诚深察之日用之间,念虑云为之际,亦有私意之发以害吾之诚者乎?有则克而去之,使吾中扃洞然无所间杂,则见义必精,守义必固,而天人之应将不待求而得矣。夫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求所以得吾民之心者,岂有他哉?不尽其力,不伤其财而已矣。今日之事,固当以明大义、正人心为本。然其所施有先后,则其缓急不可以不详;所务有名实,则其取舍不可以不审,此又明主所宜深察也。”

永嘉学派,又称永嘉事功学派“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现代温州地区)人,故名。永嘉郑伯熊1124-1181、薛季宣(1134-1173)皆以学行闻而郑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陈傅良1137-1203师事之而得薛季宣之学为多。承上启下的傅良1137-1203)、陈亮(1143-1194)与张栻相交。傅良及入太学与广汉张栻、东莱吕祖谦友善。陈亮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集前辈学术理念之大成叶适1150-1223每念绍兴末,淳熙终,若汪圣应辰、芮国瑞、王龟龄(王十朋)、张钦夫(张栻)、朱元晦(朱熹)、郑景望郑伯熊、薛士隆薛季宣、吕伯恭(吕祖歉)及刘宾之(刘、复之(刘兄弟十余公,位虽屈,其道伸矣;身虽没,其言立矣。好恶同,出处偕,进退用舍,必能一其志者也。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郑伯熊进士。绍兴二十年1150),郑伯熊任黄岩县尉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绍兴二十(1155)六月秘书省兼实录院检官叶兼亨字伯益请求高宗改变拘一家之说的取士标准,宋高宗曰:'赵鼎主程颐,秦桧尚安石,诚为偏曲,卿所言极当。’于是降旨行下”。绍兴二十1151),郑伯熊任婺州司户参军。隆兴元年(1163)三月,郑伯熊除秘书省正字。八月郑伯熊请祠,主管南岳庙。乾道二年(1166),郑伯熊任国子监丞。温州飓风成灾,率乡人在朝者奏请赈恤。乾道年(1167)六月,郑伯熊任著作佐郎,寻兼太子侍读。乾道六年1170郑伯熊福建提举茶盐公事。其时秦桧擅国,禁人为赵鼎、胡寅之学,洛学濒于灭绝,郑伯熊独在闽中印行二程(程颐、程颢)之书,设立书院,亲自讲授。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乾道八年1172郑伯熊任宁国魏王(恺)府司马,上札子开说谦德,不听,自劾归,叶适登门问学。旋改江西提刑,奉祠。乾道1173),郑伯熊起知婺州,因未得缺,仍居老家。淳熙二年(1175),郑伯熊接任婺州知州。淳熙年(1176)秋,郑伯熊召赴临安,任国子司业,途中访陈亮于永康龙窟。淳熙四年1177七月,郑伯熊兼国史院编修官九月,郑伯熊改任宗正少卿,仍兼前职。淳熙1178),郑伯熊乞外,以直龙图阁任宁国府知府,辟治学斋,市官书二千卷,聚生徒至二百人。淳熙七年1180),郑伯熊秩满回家,寻除知建宁府,叶适赋诗送行,有“十年监牧九卿崇”句。淳熙八年1181七月初三郑伯熊卒于任,享年58岁。谥文肃。归葬乡里,陈傅良叶适均作文祭悼。叶适不仅在《哭郑丈》诗中赞伯熊:“道义秦城重,声名冀马空。河汾谈圣制,邹鲁振儒风。”并在《温州新修学记》中记述知州留元刚(茂潜)肯定伯熊“明见天理”,“言与行应”,“兢省以御物欲”之语。

乾道九年1173),奉祠在家的周必大给张栻的信中郑景望郑伯熊学问醇正,见于履践。前日奉祠过此,仅得一面,其在闽中尝类《程氏遗书》、《文集》、《经说》,刊成小本,独《易传》在外耳,留本相遗,其意甚厚。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1139之子。薛季宣少孤,由伯父敷文阁待制薛弼(1088-1150)收养。薛季宣年十七妻父荆南帅孙汝翼辟为书写机宜文字师从程颐弟子袁溉。绍兴二十三年1153),薛季宣入四川制置使萧振幕。绍兴二十1154薛季宣归乡。绍兴二十六年1156),薛季宣至毗陵探望孙汝翼。绍兴三十年1160),薛季宣以荫知鄂州武昌严保伍以防金兵。隆兴元年1163),薛季宣赴调武林得婺州司理参军待次居乡。乾道四年1168薛季宣赴任,以荐召对,改知平江府常熟县,待次居毗陵。乾道七年1171薛季宣以荐召赴临安,除大理寺主簿,持节使淮西安置流民。乾道八年(1172),薛季宣回临安复命迁大理正。以直言缺失仅七日而出知湖州。乾道九年1173薛季宣解湖州任改知常州待缺回家因痔疾为庸医所误七月十七日薛季宣卒,年仅四十。

薛季宣尽得袁溉之学,又博览群书,凡六经、百家、诸史、天官、地理、兵、农、乐、律、乡遂、司马之法,无所不通。潜心探究各项制度渊源,施之实用。主张“求经学之正,讲明时务本末利害,以求见之事功”,提倡“无为空言,无戾于行”。创艮斋学派,主要弟子有陈傅良、除元德、王、沈有开、。政治上主张建中兴之业,当以仁义纪纲为本。左右之人进言,其情不可不察。论正以行邪,伪直以售佞,荐退人物,曾非诵言,游扬中伤,乃自不意。一旦号令出,而其权已归私门。故齐威之霸,不在阿、即墨之诛赏,而在毁誉者之刑。对“道”和“器”的关系,认为“道”离不开“器”,道”存在于具体的形器之中,离开具体的形器,就不可能有抽象的“道”存在。知天而后可以得天亡知,决非学异端遗形器者之求之见。故为学要“就事物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则足以开物成务。强调功匠不世出,其法具乎规矩绳墨。圣人不世出,其言在乎《易》、《礼》、《诗》、《书》。然则《易》、《礼》、《诗》、《书》,以往所以遗留给后人,今之所以求古。是规矩绳墨以为方园,虽非巧匠,而巧匠之制作于是在。由于《易》、《礼》、《诗》、《书》以趋理义,虽非圣人,而圣之精微备于吾身。故学者为“道”而舍经,犹如工人而去其规墨,虽有工之指,也不能制器。提出“彼天之道,何与(干预)人之道”的命题(《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反对空谈性理。指斥有关《河图》、《洛书》的各种妄说。认为,伏羲之时,河尝出龙马负图;自神农至周公,洛水皆出龟书,皆为似是而非,无所考证。龙龟之说成为无验之文,而自汉儒启之,后世宗之,征引释经,如出一口。后世暗君庸夫,乱臣贼子据之。假符命,为天下患害。实则《河图》、《洛书》乃《山海经》之类。艮斋之学自成一家,世称“功利之学”。是永嘉学派发展到与伊洛(程颢、程颐)之学对立的事功之学的奠基人,在理学史上起“导流”作用。全祖望谓“永嘉之学统远矣,其以程门袁氏之传为别派者,自艮斋薛文宪公始。艮斋之父学武于夷,而艮斋又自成一家,亦人门之盛也。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事功。然观艮斋以修前倚衡言持敬,则大本未尝不整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