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平定苗、刘兵变大事记

(2022-04-19 15:27:13)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平定苗、刘兵变大事记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二,金兵轻骑千里奔袭扬州,占领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二月十三日,撤退的宋高宗赵构次杭州。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刘兵变。河北军将领、曾护卫隆佑太后南下的扈从统制苗傅(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和北宋徽宗政和年间任熙河路经略使的刘法之子、威州刺史刘正彦在杭州联手诛杀宋高宗宠幸的西北军将领、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权臣及宦官,并逼迫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时驻留平江的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同节制平江(今苏州)秀州(今嘉兴)军马张浚(1097-1164)及时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汤东野、赵哲、刘光世等勤王,并在平定苗刘兵变中起了主导作用。大事如下:

    三月初五(癸未),张浚留于平江节制。是时平江,溃兵数万所至剽掠,张浚招集甫定。是日杭州,百官入朝听朝廷任刘光世为检校太尉、殿前都指挥使,同签署枢密院事王渊退朝后被苗傅幕僚中大夫王世修布置埋伏于城北桥下的兵士拖下马杀死,围困康履住处捕杀宦官,再挂王渊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杭州知州康允之领百官请宋高宗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宋高宗登城楼与苗傅对话。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说因宦官起乱,宋高宗不得不同意将康履用竹篮垂吊下城交给叛军,康履即被杀。宋高宗派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刘请求隆佑太后垂帘听政、宋高宗下诏请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苗刘听诏要求宋高宗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宋高宗只得派人请隆佑太后前来,太后乘轿出城,太后说一妇人和幼子难以执政,要求在场的朱胜非表达意见,时宋高宗派门下侍郎颜岐前来,奏太后说:“皇上已同意叛军条件,请太后下诏。”朱胜非向苗傅宣布让位条件后,宋高宗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诏书,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宣诏毕,叛军退。杭州知州康允之当日安排宋高宗前往显忠寺。

    初六(甲申),太后垂帘听政,大赦。是日,朝廷起复定国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鄜延路马步总管、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御营使司专一提举一行事务、都巡检使。

   初七(乙酉),时驻留平江的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同节制平江(今苏州)秀州(今嘉兴)军马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张浚马上采取周密、可靠的应对措施(会苗傅、刘正彦作乱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勿宣,因与东野及提刑赵哲谋起兵讨贼)。

    时平江守汤东野访于张浚。张浚云可遣一识文理人先去拆看,乃遣教受行,果明受赦。是时恐诸军变,张浚与汤东野商量,先搬出犒赏钱,使人将旧赦书于楼上宣之。张浚命守臣汤东野勿宣,与汤东野及提刑赵哲谋起兵讨贼。

    十日(戊子),改年号为明受。召吕颐浩赴行在,以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为礼部尚书,命武军承宣使、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御营前军统制张俊,以兵属张浚,取便道之凤翔任。

     当苗傅等以省札趣张浚行(会张浚被省札召赴行在),令将所部人马尽付赵哲时,张浚披衣起坐,不能支持。 此后,张浚运筹帷幄应对。张浚戒,汤东野、赵哲各密具奏,称:“金未尽退,及靳赛之众窥伺平江,若张浚朝就道,夕败事。”

    张浚奏:“今张浚人马乍回平江,人情震詟,若臣不少留弹压,恐臻败事。”

十一日(己丑),张浚欲奏请上复辟,前密州州学教授丘彪见浚于军中,浚问策安出,彪曰:“以至顺诛大逆,易如反掌,顾公处之何如耶?”浚曰:“张俊指天誓地,愿以死洗君父之辱;韩世忠有丈节赴死之志,二人可倚以办事。惟浚士卒单弱,恐不足以任兹事,然吕枢密屯兵江宁,其威望为人所倾向,且通亮刚决,能断大事,当为天下倡【首发】。刘光世屯军镇江,兵力强悍,谋议沉鸷,亦可倚仗。浚皆驰书往矣。

    张浚(就被省札召赴行在之事)及时通知驻守吴江的御营前军统制张俊【时苗傅等以承宣使张俊为秦凤路总管,张俊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张浚知上遇张俊厚,而张俊纯实可谋大事(时传等以承宣使张俊为秦凤总管,张浚知张俊纯实可谋,即邀与计事)】,急邀张俊。

    就苗傅等命张浚将所部诣行在,张浚托云张俊骤回。

    汤东野仓皇至,张浚问,知张俊来。张浚知帝遇张俊厚,可与谋事,谕汤东野急开门纳之。张浚与张俊握手语故,相持而泣,因告以将起兵问罪。张浚语张俊曰:“太尉知皇帝逊位之由否?此盖苗傅等欲危社稷。”言未旋,泣数行下,张俊亦大哭。张浚谕决策起兵问罪,张俊泣拜,且曰:“此事须侍郎济以机术,勿令惊动官家。”张浚哽噎首肯。

    张浚同赵哲驰入张俊军中抚谕,且厚犒之,人情大悦。

    张浚欲奏请帝复辟,张俊、辛永宗、赵哲共以为:“若此,恐苗傅等自疑罪大不容,或别生奸谋,请以计款之。”张浚用其策,自递发奏状,并以其副申尚书省,乞率文武百官力赐祈请。

    张浚以手书遗苗傅、刘正彦,言:“太后垂帘,皇帝嗣位,固天下所愿。向所虑者,宦官无知,时挠庶政,今悉戮其无状者,最快人望。惟睿圣退避一事,若不力请,俾圣意必回,与太母分忧同患,中兴之业,未易可图。二公忠义之著,有如白日,若不身任此事,人其谓何!张浚愚拙,死生出处,当与二公同之。”

    张浚以蜡书谕住江宁的同签书枢密院事、沿江制置使吕颐浩、刘光世起兵状(张浚遣人赍蜡书约建康节制吕颐浩、刘光世引兵来会),又令张俊先遣精兵二千扼吴江(命俊分兵扼吴江,而命俊分其兵扼吴江)。又张浚与张俊遣人致书韩世忠一起共事。在常熟舟中的韩世忠闻张浚遣人来,被甲持刃,不肯就岸;取浚及统制官张俊所遗书,使人读之,世忠乃大哭,举酒酹神曰:“誓不与此贼共戴天!”舟中士卒皆奋。

    移时,辛永宗(辛道宗弟)、赵哲至,为张浚言,“苗傅每事取决王钧甫、马柔吉。苗傅素乏心机,而刘正彦轻疏,闻公旧识钧甫,当先以书离间二人,然后徐为之计。”张浚然其说。

    张浚(外倡帅诸将合兵致讨)念苗傅等居中,欲得辩士往说之。时冯轓(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四川遂宁府人。为太学生,负气节)客张浚所,慷慨请行(初,张浚欲间贼,念无可遣者,夜分不寐。张浚客遂宁冯轓素负气节,闻之,忼慨请行),张浚遣之至杭。

因张浚书召而自盐城(今江苏)来的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至平江(会韩世忠舟师抵常熟,张俊曰:世忠来,事济矣),对张浚恸器曰:“世忠与俊请以身任之。”张浚因大犒张俊、韩世忠将士(上疏请复辟,及韩世忠舟师抵常熟,浚因大犒俊与世忠军,而告之曰:闻贼以重赏购浚首,若浚此举违天悖人,汝可取浚头,不然有一退缩者,悉以军法从事)。于是,遂令世忠兵急趋秀州,据粮道以俟大军。会苗傅等以书招张浚,苗傅等得张浚书恐,乃遣重兵扼临平,亟除张俊、韩世忠节度使,而诬张浚欲危社稷,责柳州安置(傅等以书招浚,浚报曰:建炎皇帝不闻失徳,一旦逊位岂所宜。闻传得书大恐,乃遣重兵扼临平,亟除俊、世忠节度使,而诬浚欲危社稷,安置柳州),张俊、韩世忠拒不受。

派遣从杭州逃出来的保义郎甄援到屯守镇江府的行在五军制置使、殿前都指挥使刘光世、从盐城抵常熟的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军中宣传起兵的消息。

十四日(壬辰),摭书至江宁,吕颐浩执书以泣曰:“果如所料,事不可缓矣。”再发书与张浚及诸大将约会兵。

十五日(癸巳),吕颐浩以勤王兵发江宁。

十七日(乙未),吕颐浩引兵至丹阳,刘光世引部曲来会,金部郎中李迨白镇江驰至,偕行。是日,张浚不受(礼部)尚书之命,张俊亦不肯分兵与张浚。御史中丞郑瑴上言,乞留吕颐浩知江陵,言不当分张浚兵,遂止。亟除张俊、韩世忠节度使,而诬张浚欲危社稷,责柳州安置(诏责张浚为郴州团练使安置,御史中丞上言,张浚不当降责,遂止),张俊、韩世忠拒不受。

张浚在平江驰书谕屯守镇江府的行在五军制置使、殿前都指挥使刘光世以勤王,刘光世不从,吕颐浩遣使至镇江说之,乃引兵会于丹阳。

十八日(丙申),韩世忠率所部至平江。韩世忠见张浚曰:“今日大事已成,世忠与张俊以身任之,愿公毋忧。”世忠欲即进兵,浚谕之曰:“事不可急。投鼠忌器,急则恐有不测。浚已遣冯轓甘言诱贼矣。”

    是日,张浚大犒世忠及张俊两军。酒五行罢,浚此诸将至府园,屏左右,问曰:“今日之事,孰逆孰顺?”众皆曰:“我顺彼逆。”浚曰:“若违天悖人,可直取浚头颅归贼。闻以观察使求,即日富贵矣。不然一有退缩。当以军法从事!”众皆诺。平寇前将军、湖北制置使范琼,因与苗傅交通,不肯进兵讨伐。

    十九日(己亥),节制司参议官冯轓(康国)回到平江后,张浚复遣冯轓入杭,移书苗傅等,告以祸福(复苗傅书,诵言其罪),使之改图(张浚再派其到杭州向苗、刘声明大义)。

    二十日(戊戌),张浚得到有部属要断吴江桥反叛的密报,派韩世忠率部进至秀州阻止。韩世忠以所部发平江。

二十一日(己亥),韩世忠以所部发平江进驻秀州(今浙江嘉兴)。舟行不绝者三十里,甲士尽载其上,军势甚振。浚虑傅等以伪命易置,仍令世忠偏将张世庆搜绝邮传,凡自杭来者,悉投之水中。

二十三日(辛丑),节制司参议官辛遁宗总舟师与统领官陈思恭自华亭进发。

二十四日(壬寅),吕颐浩军行至平江之北,与张浚相见,议勤王大计,传檄中外。因韩世忠兵次秀州,苗傅发兵拒之。

二十五日(癸卯),吕颐浩与张浚议进兵(会吕颐浩、刘光世兵踵至,浚乃传檄中外,率诸军继进),吕颐浩、张浚总中军,韩世忠为前军,张俊以精兵翼之,刘光世亲以选卒为游击,分军殿后,遂以勤王所为名。张浚声苗傅、刘正彦罪,传檄中外,率诸军继进。

二十六日(甲辰),御史中丞郑瑴上书为张浚开脱,遣人密报张浚放慢行军速度,使叛军自行垮台。诏张浚为同知枢密院事。

    二十七日(乙巳),御前军统制张俊以勤王兵发平江,殿前都指挥使刘光世继之。

    期间,冯轓说苗傅、刘正彦奈何以此负谤天下(自古宦官乱政,根株相连,若诛锄必受祸。今二公一旦为国家去数十年之患,天下蒙福甚大。然主上春秋鼎盛,天下不闻其过,岂可遽传位于襁褓之子?且前日名为传位,其实废立,二公本心为国,奈何以此负谤天下?),苗傅按剑大怒,冯轓辞气不屈。刘正彦乃善谕之曰:“张侍郎欲复辟固善,然须用面议。”乃遣冯轓还,约张浚至杭【冯轓至临平,苗傅党马柔吉见之,曰:“君尚敢来邪?昨旦张侍郎有书来,词不委曲,二公大怒,且发兵出杭矣。”曰:“张公无他意,大率欲归正,故不得不激切。”柔吉意少解。夜二鼓,柔吉与俱缒入城【马柔吉訹之曰:“昨张侍郎书不委曲,二公大怒,已发兵出杭矣,君尚敢来耶?”冯轓曰:“畏则不来,来则不畏。”】翌日,与傅等议于军中【王世修欲拘留冯轓,会张浚谬为书遗冯轓云:“适有客自杭来,方知二公于社稷初无不利之心,甚悔前书之轻易也。”】苗傅等见之喜,由是无他变(冯轓得免)【叛军派苗瑀和马柔吉率赤心军及王渊旧部驻扎临平抵挡勤王军,冯轓也入城内和苗傅商议,苗傅要拘留他,张浚得知后便伪造了一封书信给冯轓,内容是表述苗、刘忠于朝廷的,且故意被苗傅拦结下来,苗傅看了张浚给冯轓的信后,信以为真,便放了冯轓】。

苗傅等得张浚书恐(苗傅等以书招张浚,张浚报曰:建炎皇帝不闻失徳,一旦逊位岂所宜),乃遣重兵扼临平(闻传得书大恐,乃遣重兵扼临平)。

    二十八日(丙午),吕颐浩、张浚以大军发平江。

    同日,苗刘闻讯张浚起兵,大为惊恐,被迫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率百官奏请赵构复辟。“太后下诏还政,皇帝复大位。”赵构还宫后,诏尊太后为隆佑皇太后,恢复苗傅策立的幼君赵旉为太子,且故意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隔天下诏恢复年号建炎。   此日晚,苗傅、刘正彦至都堂见宰相朱胜非,请入见睿(圣皇)帝奏事【俄勤王之兵大集,苗傅等始惧,冯轓知其可动,乃说宰相朱胜非,以今日之事,当以渊圣皇帝为主,睿圣皇帝宜复为大元帅,少主为皇太侄,太后垂帘。朱胜非令与苗傅、刘正彦议,皆许诺】。

    二十九日,刘光世之兵会于秀州。

    四月初一,吕颐浩与张浚次秀州,韩世忠以下出郊迎之,具言傅等用意奸回,当益为备。同日,苗傅等忧恐不知所出,宰相朱胜非遂率百官请复辟髙宗,以苗傅、刘正彦为检校少保,从之。宋高宗还行宫复辟,御笔除张浚知枢密院事【以张浚为知枢密院事】。

    苗刘雇人刺杀在秀州的张浚。张浚在秀州,警备甚严,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初二,宋廷以苗傅为淮西路制置使,刘正彦副之。

    吕颐浩、张浚次临平。苗翊、马柔吉得知,即遣骁将雷春领兵一万出湖口下寨,以防韩世忠。自率二万精卒,离临平二十里控截张浚军。苗翊、马柔吉以重兵负山阻河,为陈于中流,植木为鹿角,以便行舟,苗翊以旗招韩世忠出战。始,韩世忠以刘宝军非所部,乃悉收其家属诣军;将战,韩世忠舣家属舟于岸下,率将士当前力战,张俊次之,刘光世又次之。军小却,韩世忠叱其将马彦溥挥兵以进。涂泞,骑不得骋,韩世忠下马持予突前,令其将士曰:“今日各以死报国,若面不带几箭者,必斩之!”吕颐浩在中军,被甲立水次,出入行伍间督战。苗翊等败走,苗傅、刘正彦遣兵授之,不能进【勤王军到达叛军驻扎的临平,陈思恭率军力战,大破叛军苗翊与马柔吉,挺进北关。苗、刘二人率精锐两千人,拿着赵构所敕赐铁券逃出杭州,同时命令手下纵火,但天降大雨,火不能起】。

    初三(庚戌),吕颐浩、张浚等军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大败驻防的苗刘军苗翊、马柔吉部,推进至北关。苗傅、刘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苗傅、刘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朱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冯轓又请(朱胜非)褒苗傅、刘正彦如赵普故事,遂皆赐铁券。诏补冯轓奉议郎、守兵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更名康国】。是夕,苗傅、刘正彦引精兵二千人,开涌金门以出,命其徒所在纵火;遇大雨,火不能起,遂遁。夜,尚书省檄诸道捕苗傅等。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驰入城,至行宫门。韩世忠欲入,其下张介曰:“不可,虽闻二贼已去,尚未可知。”其阍者以闻,上步至宫门,握韩世忠手恸哭。刘光世、张俊继至,并见于内殿,上嘉劳久之。

    是日,苗傅之裨将苗翊与韩世忠之兵战临平之南,苗翊败,苗傅、刘正彦遣兵救之。是日,苗傅、刘正彦引兵开钱塘涌金门而出,时大雨,贼兵仓皇夜遁,皆狼狈失所。      

    初四,吕颐浩、张浚、赵哲将兵入城。

    吕颐浩、张浚引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或以手加额。吕颐浩、张浚与诸将等同入见上,皆恸哭,上慰劳之(浚与颐浩等入见,伏地涕泣待罪,髙宗问劳再三,解所服玉带赐浚。正彦走闽中,命世忠追缚,与其党皆伏诛)。

    初五,太后撤帘。宋高宗复位主政。

    苗傅、刘正彦走闽中,张浚命韩世忠追苗缚之以献,与其党皆伏诛。

    十六日,宋高宗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

    十八日,宋高宗与张浚登杭州中和堂,并作《中和堂诗》赐张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

    二十日,张浚等群臣随宋高宗自杭州赴江宁府(不日改为建康,今江苏南京)。

    五月初二,宋高宗到常州。

    初三,在常州,宋高宗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

    初八,宋高宗到达建康。

    十一日,宋高宗留张浚,引入内殿,曰:“皇太后知卿忠义,欲识卿面,适垂帘,见卿过庭矣。”解所服玉带以赐。

十二日,张浚亲身赴前线高邮招抚薛庆。

    二十四日,张浚自高邮回到建康。

    宋高宗在行在建康复除张浚中大夫、知枢密院事。

    七月十一日,张浚在建康策划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

    二十四日,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吕颐浩赠诗《送张德远(张浚)宣抚川陕二首》,张浚旋赴川陕。张浚经略川陕自建康赴川陕前,冯轓(康国)跟随张浚经略川陕,赵鼎提醒川陕宣抚处置司主管机宜文字冯轓(康国)注意:“朝廷会忌张浚权太重(张浚在外负半天下之责),所有边事外要悉当奏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