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勉效《张浚:从抗金名将到文昌帝君》
(2022-03-15 11:16:52)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勉效《张浚:从抗金名将到文昌帝君》
中国台湾台南市二天府、明新书院、崇德堂内奉祀有神圣文昌梓潼帝君张浚(五文昌帝君——李老道君、孔夫子、张浚、呂喦、关羽)。本堂以张文昌张浚为主神。除此之外,还奉祀紫微大帝、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東嶽大帝、四極大帝、华光大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师、镇海上将、虎爺、三圣佛祖:釋迦牟佛祖、普賢菩薩、文殊佛祖及隼提佛祖。一楼前段奉祀东岳大帝,后段奉祀地藏王、福德正神及功德神主牌位;二楼系主殿,奉祀五文昌帝君:文昌梓潼帝君张浚、孔文昌帝君孔子、李文昌帝君李老道君、吕文昌帝君吕喦、关文昌帝君关羽,紫微大帝、玄天上帝、保生大帝(三真人)、游海上将及虎将军。神龛以红宝石镶造而成,龛顶以木雕帐篱装潢,神像背后聘请国宝级名师杜牧河先生泥塑五幅名图,中央是猛龙,两侧是麒麟,外侧是龙马负图及河图洛书,雕工精湛,美观大方(佛学《张浚与文昌帝君》)。
张浚是怎样成为文昌帝君的呢?笔者将以文昌帝君之原由与张浚何为文昌帝,以及文昌帝君的相关传说为题,试作抛砖引玉之谈,以飨仁智。
一、文昌帝君之原由
文昌帝君,全称为文昌梓潼帝君,简称文昌君。文昌帝君的祖庙为四川梓潼七曲山文昌宫(梓潼大庙)。文昌梓潼帝君,原本是号称蜀王的“张育”与与梓潼的地方神“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明,时人认为“张育”就是梓潼神“亚子”的转世化身,所以有文昌梓潼帝君叫“张亚子”的说法。文昌帝君的陪祀神为“天聋”、“地哑”两位书僮打扮的神祗,代表着“天机不可泄漏”、“文运人不能知”、“文人须谦卑少言”等意思(佛学《张浚与文昌帝君》)。
梓潼神原为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一棵梓树神,却被尊为主宰人们功名利禄的灵神朝拜。在唐朝,梓潼神张亚子的信仰非常盛行,特别灵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张亚子托梦,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后来唐肃宗自行即位,梦境灵验,故玄宗对张亚子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顺济王,并将自己的尚方剑赠庙。由于唐朝天子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佛学《张浚与文昌帝君》)。
到宋代,梓潼神的地位更加显赫,他不但是降乩、示梦、镇伏妖魔法师,还是主宰人们功名利禄的尊神,以至道教的文昌神都被称为梓潼帝君。据说梓潼神预卜科举功名甚为灵验,特别是说梓潼神对仕官学人很有情感,凡是从他那地方经过的人,只要能注重内心修养,胸怀慈悲圣德,又信奉崇拜梓潼神的人,都会保祐当上大官或高中状元,无不灵验。所以多为读书人所信仰,以致于在民间将文昌帝君与北斗七星中的文曲星相互混淆在一起。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梓潼神的灵应显迹多在于科名登陟,而使他成了专司升降禄籍的神。这与专司文运的文曲神非常类似(李殿元《文昌帝君:关乎士子文运的大神》)。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皇帝仁宗普颜笃汗,将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二为一,正式诏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又称为“梓潼文昌帝君”。其造像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现,一般手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笔、持书、持扇、甚至持拂尘之造型。
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圣诞,昔时毕行祭典。自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通令天下学校,建庙立祠,祭祀文昌(佛学《张浚与文昌帝君》)。
二、张浚何为文昌帝君
据传,“张育”是梓潼神“亚子”的转世化身,天帝命他掌管天槽桂籍文昌之事以及凡间之乡举里选,封赠奏予事宜。在历代,他曾经多次化生,做过十七世士大夫。周代初年,他化生为张善勋,生在吴会的一户五十多岁尚无子嗣的人家,曾发现过夏禹时铸造的原始天尊金像,后来他成了洞庭湖君山的主宰。秦代时他化生为仲弓子长,曾阻止过秦惠王侵吞蜀国。在晋代元熙二年(305年)二月初三,他生化在梓潼县张家,出生时祥光缭绕,黄云弥野。此后,他还曾化生过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张浚,都位至宰相(佛学《张浚与文昌帝君》)。
宋岳珂《桯史》载:“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尝一日昼寝,梦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这记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的张君悦,名咸,家居四川绵竹,世代以积德闻名。曾经有一个寝宿的晚上,梦见神人自天而降,告诉他说:“天帝指定你儿子取名德,将来做宰相。君悦惊梦而醒,不久魏公(张浚)就出生了。当时张浚已有兄长名为滉,君悦不想用德字为儿子命名,所以取字号叫德远。德远出将入相四十年,忠义功勋名列天下第一。
综上所述,说的文昌帝君张浚就是梓潼神转世生化而来,他四十多年的出入将相,忠义勋名天下第一。
现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哲学博士杨燕教授,撰写的《张浚与文昌帝君信仰》一文中写到:“两宋以后,由于张浚的才德,以及宋代以来日益活跃的文昌信仰需要,张浚被认为是文昌帝君化身之一,与民间流传甚广的文昌帝君信仰融为一体。张浚作为一真实存在的士人,其被神化并与文昌信仰融合的这一文化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间信仰,因时而变,注重神灵道德性、时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张浚其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以及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张浚文昌帝君化身现象,是儒道文化交融,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互动,也是大小文化传统间的流通;同时,张浚文昌帝君化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人类生存仪式感”。
在张浚文昌帝君化的过程中,普通民众、士大夫、皇权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另外,还有一极其重要之推动人群:道士。在梓潼文昌神不断扩张世俗领地时,道教徒不失时机地把梓潼文昌帝君纳入道教信仰体系,他们陆续通过扶乩降笔等形式丰富与文昌帝君相关的文献,充实文昌帝君天上人间的履历表。这些典籍中讨论到文昌帝君行迹的主要有:《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文昌帝君本传》等,张浚文昌帝君融合为一的直接记载,就在这些典籍之中(杨燕《张浚与文昌帝君信仰》)
三、文昌帝君的相关传说
与文昌帝君相关的传说书籍大都出自明清。按其记载,文昌帝君在周初(周武王乙巳岁二月初三,距今三千多年文化史)降生于吴会间,后多次有化身人间,均为士大夫(有七十三次,九十七次化身等说法)。无论是七十三次还是九十七次的说法,大都比较模糊,具体化身为哪些人,一般又多举历代十七名人为代表,但这十七次化身为大夫的人物说法又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