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琶山张氏的琶山与阳和泉、张岱先人的张志与禊泉

(2011-08-16 09:10: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张枃考证
琶山张氏的琶山与阳和泉------阳和泉在今鉴湖镇琶山
张岱先人的张志与禊泉--------禊泉在今兰亭镇殷家坞、华家、胡家搭和木栅桥等4个自然村组成的联合村村委
                            会驻地斑竹庵附近 

    张岱《陶庵梦忆(卷三)》之阳和泉:“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  
    1、关于阳和泉。阳和泉,又名玉带泉,张岱称“空灵不及禊(泉)而清冽过之”、“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张岱曾祖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
    2、关于阳和泉所在的琶山。阳和泉在今鉴湖镇丰乐村(琶山上旺、琶山下旺),琶山即琵琶山,今牛眠山、玉屏山、华盖山。坡塘江西侧有琵琶山,简称琶山。琵琶山有三个山头,北面为牛眠山,东南为华盖山,西南为玉屏山。牛眠一词反映了绍兴古代农耕文化,玉屏又为现有村庄名称。琵琶山麓有两个自然村,原来分别称为琶山上旺,琶山下旺。琵琶山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山上有琶山庵,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庵侧有阳和泉,又名“玉带泉”,为越中名泉之一,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阳和泉》一篇,专记此泉,并立石作铭。清代乾隆也曾游历此山。
    3、关于张岱先人的琶山、峡山张氏。据《山阴琶山张氏(包括丰乐村、琶山上旺、琶山下旺张氏)谱》:张志为张枃(南宋曾任绍兴知府、杭州知府)的长孙张坚之子,均为张岱的先人。《山阴琶山张氏谱》的张氏是否为张枃(光宁朝为端明学士知建康府)的后人,待考。但峡山张氏与琶山、赖山张氏同出一门。  

    《山阴琶山张氏谱》曰:张枃曾孙张志。枃光宁朝为端明学士知建康府枃长孙坚官台州治中遂居黄岩坚孙(注“疑为子)志三子长元孚元孚子德华为稽山书院长遂居越即赖山(属龙南乡,注:现为城南街道外山村)之祖也次元爵仍居台州三元舜即琶山(今鉴湖镇丰乐村)之祖元舜二子长明德次明善善之后徙于峡山(属双山南乡,注:现为福全峡山村、富强村)故又为峡山之祖。

    4、关于千年巴蜀、实繁其齿。因张枃、张志、张岱出自四川绵竹,故有“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千年巴蜀,实繁其齿”。

    5、关于禊泉的位置。禊泉应在今兰亭殷家坞、华家、胡家搭和木栅桥等4个自然村组成的联合村村委会驻地斑竹庵附近。理由如下:《禊泉》中提到斑竹庵,“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而  斑竹庵东北分别与今福全镇峡山村和陈家葑村接壤,琶山和峡山相距也不算远,峡山张氏与琶山张氏同属张志的后人,张岱是三山(即阳和泉所在的琶山、赖山、峡山)张氏(张志)的后人(阳和泉一文中张志是张岱的先人),张岱年幼时常在琶山、峡山的张氏亲戚中住玩是很有可能的。禊泉与绍兴城、兰亭的距离也不算远,应与“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相附。  
    6、关于禊泉的来源。《阳和泉》曰: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

 

陶庵梦忆(卷三) 禊泉  张岱

    惠山泉不渡钱塘,西兴脚子挑水过江,喃喃作怪事。有缙绅先生造大父,饮茗大佳,问曰:“何地水?”大父曰:“惠泉水。”缙绅先生顾其价曰:“我家逼近卫前,而不知打水吃,切记之。”董日铸先生常曰:“浓、热、满三字尽茶理,陆羽《经》可烧也。”两先生之言,足见绍兴人之村之朴。余不能饮潟卤,又无力递惠山水。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划,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桥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会稽陶溪、萧山北干、杭州虎跑,皆非其伍,惠山差堪伯仲。在蠡城,惠泉亦劳而微热,此方鲜磊,亦胜一筹矣。长年卤莽,水递不至其地,易他水,余笞之,詈同伴,谓发其私。及余辨是某地某井水,方信服。昔人水辨淄、渑,侈为异事。诸水到口,实实易辨,何待易牙?余友赵介臣亦不余信,同事久,别余去,曰:“家下水实行口不得,须还我口去。”

 

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  张岱

    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苦之。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不已,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冽。张子去,僧又坏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是时,食之而知其坏者半,食之不知其坏、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坏而无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壬申,有称阳和岭玉带泉者,张子试之,空灵不及禊而清冽过之。特以玉带名不雅驯。张子谓:阳和岭实为余家祖墓,诞生我文恭,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昔孤山泉出,东坡名之“六一”,今此泉名之“阳和”,至当不易。

  盖生岭、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阳和之矣,夫复何疑!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带失其姓,遂勒石署之。

  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