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雅韵流芳”怎么流?【谢华专栏】第42期

分类: 语文湿地寄品味 |
文/谢华
从语文湿地开设【谢华专栏】以来,总是不间断收到好多朋友的提问,问我是我怎样践行“阅读.悦读.越读”的。我从来没能系统地回答过他人。只因为这个核心下面需要很多分支支撑,每一个分支下面又有很多重要的元素。这里仅仅是展示出一个分支——“课前三分钟”第三轮局部内容。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我,认为一个班级的精神成长史,还需要很多共读文字,共读篇章,甚至很多活动共同构建起来。这才具有“同窗共读”的真正含义。
阅读的要义就是从课内走向课外,最终流向生活的河流。
正如李镇西老师说:“我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本来容量有限的语文课在他们眼前变成了一片辽阔而绚丽的世界!学生们在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供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火炬……”
我们守着中华浩瀚的诗歌财富,如何化作清流浸润心灵,“唐诗宋词雅韵流芳”怎么流?我们从未停止思考。于是,多样形式的渗透之一就有课前三分钟。也像君姐的新闻播报形式,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遇。铭记君姐的“青春之语文”活出一种青春的姿态,激活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进而让师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
我那么爱他们桌上堆着唐诗宋词的风景,那么爱他们投入欣赏诗歌的状态,那么爱他们板书时候的一丝不苟,那么爱他们站上讲台双脚打颤到后来的落落大方的变化,那么爱他们被喊着“某老师好”的脸上红晕飞转的时刻……
就一个课前三分钟,就令我痴迷他们成长在线的姿态!悄悄的,悄悄的,听、说、读、写、思维训练都囊括在其中啦!
这些茂腾腾的后生们也是那么在乎每一个轮回里登台表演。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我们推行的“阅读.悦读.越读”就在轮回中构建起孩子成长的精神史。这样的构建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落地执行。
下面选自初一学生第三个轮回的课前三分钟——“唐诗宋词雅韵流芳”。(鸣谢整理者:汪闽瑶、尹秋玲、杨锟鸿、李梓仪)
序号 |
推荐人 |
诗名 |
推荐日期 |
1 |
罗祥瑞 |
《虞美人》李煜 |
2016.4.26 |
2 |
洪帮鑫 |
《行路难》李白 |
2016.4.27 |
3 |
钟顺友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
2016.4.27 |
4 |
熊利 |
《锦瑟》李商隐 |
2016.5.6 |
5 |
李梓仪 |
《清明》杜牧 |
2016.5.7 |
6 |
彭雯菲 |
《相见欢》李煜 |
2016.5.10 |
7 |
曾成梅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2016.5.11 |
8 |
张瑶 |
《玉阶怨》李白 |
2016.5.12 |
9 |
黄宏宇 |
《登幽州台歌》 |
2016.5.12 |
10 |
杨世恒 |
《水调歌头》苏轼 |
2016.5.13 |
11 |
黄艾熙 |
《南乡子》辛弃疾 |
2016.5.16 |
12 |
胡宇先 |
《旅夜书怀》杜甫 《渡荆门送别》李白 |
2016.5.17 |
13 |
黄俊杰(大) |
《卜算子》石孝友 |
2016.5.18 |
14 |
许馨月 |
《春望》杜甫 |
2016.5.18 |
15 |
赵庭萱 |
《赤壁》杜牧 |
2016.5.19 |
16 |
戴宛芯 |
《一剪梅》李清照 |
2016.5.20 |
17 |
魏艳丽 |
《使至塞上》王维 |
2016.5.23 |
19 |
胡艺君 |
《关雎》 ——《诗经》 |
2016.5.24 |
20 |
陈雨桐 |
《望岳》杜甫 |
2016.5.26 |
21 |
杨璧榕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2016.5.26 |
22 |
赵爽 |
《蜀先主庙》刘禹锡 |
2016.5.27 |
23 |
程艺菲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
2016.5.28 |
24 |
曾昌顺 |
《鹊桥仙》秦观 |
2016.5.30 |
25 |
陈俊洋 |
《武陵春》李清照 |
2016.5.31 |
26 |
王芯逸 |
《望月怀远》张久龄 |
2016.5.31 |
27 |
苟治杨 |
《瑶瑟怨》温庭筠 |
2016.6.1 |
28 |
李鑫月 |
《木兰花令》纳兰容若 |
2016.6.2 |
我的课前三分钟—《浪淘沙》
2018级22班万也
我们曾学过刘禹锡的浪淘沙,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的美,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另外一首不一样的浪淘沙。
浪淘沙 李煜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的作者是李煜,他是南唐后主,创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潺潺:形容雨声。阑珊:在《青玉案•元夕》中提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阑珊意思是: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指的是:零落稀疏的样子。而浪淘沙里的阑珊意思是: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指的是:衰残。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第二句,罗衾:绸被子。不耐:受不了。整句话的意思是: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寒冷。
第三句:身是客:指作者被拘汴京,形同囚徒。一晌:一会儿,片刻。贪欢:只贪恋梦境中的欢乐。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刻的欢娱。
第四句,凭栏:靠着栏杆。江山:指南唐河山。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北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河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其实在《虞美人》词中说到“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以似当年。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这整句话的意思是: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在曹丕《燕歌行》中说道“别日容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
看最后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张沁的《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的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更可见这首词的精妙。
上一届的学生曾玮思在周记中这样写到:“…… 搜集资料,整理添改,忙忙碌碌一周多。当完整的稿子拿到手里,那轻飘飘的触感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一周来忙碌的事?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课前微讲座的稿子?”
一朵浮云飘过的时光,我站在了讲台上。我身后,写着密密麻麻的一片;我身前,坐着一片。之前心中的紧张感在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消失殆尽,心中牵念的,只有微讲座。
当那掌声响起来的瞬间,神经从最紧绷到瞬间忽然轻松下来,手中的汗湿了绿色粉笔,使之呈现出淡淡的墨绿色,我知道,那一周的忙碌,绝对值得。”
让时光去说话吧,我们的“课前三分钟”,美美流淌在青春的河流。
作者简介
谢华,语文湿地栖居者,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第一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李镇西研究会副会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爱的教育”是教学的行动指南,“阳光阅读与行云写作”是课堂教学的风格,“感恩生活,高洁前行”是生活质地。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xezxh(爱的色彩)
编辑:谢智慧
语文湿地互联网研学中心,中小学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语文人陶冶性情、拓展思维、内外兼修的天然氧吧。其肩负着“增强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提升语文老师的幸福指数”的使命。“生长”是核心动力,自生长和共生长是主旋律,“青春语文”和“生活+语文+互联网”是基本特色,“语文与生活互为信仰”是终极价值观。语文湿地的所有成员将时刻秉承“创造”这一核心精神,不断前进,奋勇拼搏,将追求语文教育的梦想“死磕到底”!
-
每天三分钟的分享是多么深广、厚重!色彩老师的语文活动那么有序、有质!我也有这个节目,可惜,缺乏系统的规划指导,效果差得远啊
13小时前
-
不断探索中进步,这一届是完整推行课前三分钟第二届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