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艺术的芽儿断在成人的言论里——悦读《小王子》(一)
四川 谢华
成人风景总是走得很急,而我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是孩子,是因为我身边有孩子正在成长!
伴随孩子成长的日子,我需要不断亲近他亲近的文学作品,走进内心,这也是一道捷径吧?
一直要记得,我曾是孩子!
——爱的色彩
关于《小王子》,我喜欢至极。可以典藏不同版本,就像典藏《瓦尔登湖》。
再读《小王子》,是因为在孩子的书籍里不断看到《小王子》的身影。
比如《阿狸梦之城堡》中语录:“诸神的黄昏,整个天空都是玫瑰红色的,好像小王子的花”。
儿子眉飞色舞谈到他最记忆清楚的是忙着点灯的人,说他点亮路灯,如同给太空增加一颗星星,或是一朵鲜花;他熄灭路灯,就是让花儿和星星休息睡眠。这活儿充满诗意。
其实点灯人的忙碌和忠于职守的劳累儿子都忽略了。孩子眼里过滤之后,只剩下美好!
我读到《小王子》系列感悟源源不断。
选取一写写:
别让艺术的芽儿断在成人的言论里。
文中写到: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副
画的摹本。
http://www.xiaowangzi.org/images/xwz01.jpg
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
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http://www.xiaowangzi.org/images/xwz02.jpg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http://www.xiaowangzi.org/images/xwz03.jpg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
们腻味。
从此孤独地生活着。
生活中会有多少天才艺术被无心的断言葬送着美好!
曾经记得我姐姐的孩子从小喜欢绘画,但是大人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衡量儿童世界的认知,孩子一次一次在“不像”的评判里感受到失望,最后导致绝望!因为不拿画笔还没有感受到批评,拿起画笔就感受到所有涂鸦都是“不像”。这是多么残酷冰冷的语言。犹如一次一次微笑,你都下个断言:不是标准微笑,还没有露出六至八个牙齿呢!谁敢放心微笑?!
后来反思,大人的误判给了孩子恐惧心理。后来孩子喜欢音乐,选修了小提琴,大人在在音乐上不专业,咿呀的声音都说好听,因为“无知”反倒赞誉鼓励孩子多多,孩子的小提琴考过十级呢!现在这大小伙已经能在大学的大型交响乐团里经常参与演出。
现在轮到我家孩子成长关键时刻,我就很放任孩子思维天马行空,无论绘画还是作文还是思维能力的表达!包容更多,艺术芽儿盎然生机。
孩子在六岁那年,随意画画,画了一棵绿树,绿树顶上画了一只蜗牛。外婆就说蜗牛应该在大树底下(老人的认识也没有错,但是这地方却不能引导孩子成长了)。我在旁边就问:“孩子,你说一说把蜗牛画在树顶,有你喜欢的原因吧?”
“当然有啦,蜗牛常期呆在潮湿的树底下,看见太阳出来了,也想晒太阳呢!”
“哦,儿子,你真善良,总想阳光给蜗牛温暖的照耀!”
孩子的绘画从儿童水粉到国画到现在的素描,一路走来其乐无比。大小奖项装饰了他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活昂扬态度,热爱生活的多姿多彩!
现在谈论颜色谈论设计,有些小小的语言挺有趣味的。这给高雅生活做了一点点铺垫。精神的愉悦就会在这样想随心而来的色彩搭配里展现。
时至今日,家里孩子绘画兴趣颇为浓厚,一面是老师的引领得法,一面也是家庭教育跟上,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就讲,孩子成长跟朝夕相处的家庭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施行更为有效!
从父母的身上看孩子发展,从孩子身上投射出家庭教育影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