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下课读】古典诗词中“月亮”的隐喻浅析

(2014-05-22 08:38:23)
标签:

灯下课读

分类: 研究生教育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隐喻浅析

郑乐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还是洒脱淡泊的文化象征,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月亮是中外文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材之一,也是反映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文化概念差异和哲学思维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探索月亮的神秘空间,从人类社会早期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月亮文化现实所关涉的心理感应中吸取灵感,通过多种修辞方式,例如,比喻、拟人、类比、转喻等,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月”的隐喻表达形式,赋予了“月”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梳理出唐宋诗词中的月亮的象征意蕴,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解析相关的隐喻分析。

关键词:月亮;人文精神;隐喻;古典诗词

“月”文化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月亮”为题材、意境、背景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优美诗句,“月亮”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所说对“月亮”的了解绝非仅限于外部的浅显认知,而是透过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隐喻延伸。想要更细致入微准确地了解“月亮”的隐喻含义,可着手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视的人文精神着手,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月亮这个客观事物与人们观月时的内在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是息息相关的,要想理解“月亮”的隐喻性延伸,对“月亮”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身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月亮进行直观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状,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态各异,总体分成满月和缺月,满月似盘,弦月如钩。其次,是月亮的颜色,月色皎洁、清冷,月光如水银倾洒大地,相比于太阳的热烈、阳刚、躁动,月亮更显婉约、阴柔、宁静。然后,是与月亮的有关的自然现象,月亮由新月到满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月亮升降伴随潮起潮落。另外,还有月亮出现时环境,能看见月亮的时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满,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谓“月明星稀”。

最后,是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古老的中西历史中都存在着人们对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传说中都有以月亮为依托的神祗。在中国,一般认为最早的月亮之神为女娲,她还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

     今天,当我们遥望夜空那一轮清辉玉盘,也仿佛感到我们和千年以前的祖先心灵的呼应遇和。古代涉月诗文中,不论是圆月、弦月、残月,还是云边月、水中月,它们都在不断透射着一个个丰富、广阔的心灵世界。直观感受了月亮之后,便可以在在人文精神视域下的古典诗词中“月亮”的隐喻浅析研究了,汉语里有关月亮的隐喻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月亮意象象征怀人与忧愁

古时候,人们将日、月、星作为三光之源,日主昼,月主夜,在《周易》中日月、天地、乾坤、阴阳有既定排序,乾主动,象征男性,男性常被视为阳性,所以日之光华被称为“太阳”;坤主静,象征女性,被视为阴性,所以月之光华被称为“太阴”。因此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亮常被描述为贤淑雅致的女性。“月出皎兮,美人僚兮,舒窈纤兮,劳心悄兮。”(《诗经·月出》)情调幽隽可爱,表现了青年男子对所爱慕的女性的崇高赞美和深深怀念,也表现了不见所爱之人的忧愁之情。

月亮怀人、忧愁的象征意义,在这里初次出现。这一形象定位与古人对月亮的特殊认识有关。首先这和我国农耕社会有关。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社会习俗。这种生活方式,反映着一种自由随意、和平安宁并一直温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这种平和安宁的生活。于是不能与亲人相聚共度时光的人,到“月夜”,尤其是月明之夜,极易想念亲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脍炙人口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抒写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作者先眼见月光,接着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乡胸臆,把月亮和思乡紧密的联系起来。此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月亮在任何地方看来本该没有区别,但在诗人眼中却生出了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觉,若非思乡到了深刻的地步,诗人是不可能生出这种错觉的,杜甫以真实的笔调去抒写虚幻的感觉,更加衬托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这轮月亮挂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上: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无论从什么角度或层面去看,我们都会注意到这首诗中“月”的意象。该诗的艺术魅力与成就,亦主要有赖于“月”意象的成功运用。可以说,“月”是该诗的艺术灵魂。该诗从首联写“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概括了前一天的夜幕初临到次日清晨的曙光乍现,概括了完整的一个夜晚。中间的景、情、事,皆以“月”的运行作为贯彻始终的线索。以明月永恒地升落运行为主线,描写月在一夜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将春江花夜等交织进一幅幅流动不息的绮丽幽渺的画图中,在隐约透露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宏观而又深沉的思索中,书写了思妇怀人的忧思。可以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具有典型的怀人和忧愁的象征意义。

二、月亮意象象征聚散离合

月亮的形状时圆时缺。圆形在中国是完满的形象;反之,残缺就是不完美的情况。因此就出现月圆喻指相聚团圆;月缺喻指离别,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圆缺来类比人们之间的聚散,作者在此宽慰那些陷入离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码所赏明月是同一个,心灵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无时不在的思亲和怀乡之情使得游子对于团圆格外敏感,每见月圆自然就会想到远方的亲人。它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在月缺的时候等待月圆,是一种美好而必然的期待。月亮意象成了古代离别诗中表现期待团聚心理的最理想的意象,成为离人期待团圆的象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一轮明月从古到今,阴晴圆缺,流转不已。在这里,月亮意象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心理:月亮意象的唯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月亮意象又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

三、月亮意象蕴涵悲剧意识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圆,再由圆至缺,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兴衰存亡都不能影响它一分一毫。与月亮亘古不变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这种永恒,对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叹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怀古之情,“月亮”隐喻悲剧意识便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节。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诗人身份是南唐旧主,国灭被俘,身为亡国奴,再好的景色在诗人看来都是让人心碎的,春花秋月这些本是人间美好的事物,诗人却期盼它们能早点结束,在小楼之上独自望月,更勾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而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丢了性命。这首词把自身经历的亡国破家的惨痛遭遇、前后迥异的生存悲哀倾泻出来。李煜借助永恒的时空意象——月亮,传达了对于历史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永恒的月亮与变幻迅忽的历史、短暂无常的人生一次次对比,把人生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含蓄深绵。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眼界大”、“感慨深”说的就是李煜词中这种借助永恒的自然对于历史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在李后主流传下来的30多首词中,有10多首写了月亮意象,特别是入宋以后的词作,更是借恒久的月亮意象,来抒写亡国之痛、人生无常、顾

影难堪的悲苦之情。

杜牧怀古咏史的作品和一些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都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即是表达了深浓的悲剧意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这里,以“风流俊爽”著称的杜牧同样以时空永恒的月亮意象来表现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

综上所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隐喻表达思想,读者也从诗人运用的隐喻感知他们为我们创造的意象世界,体会诗人独特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古诗词,让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肖体仁.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2005,(3)

【2】闵军,傅丽霞.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111041060  郑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