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课读】《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2013-12-26 15:52:56)
标签:
灯下课读教育 |
分类: 灯下课读 |
《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一、背景分析
二、文本内容研究
解题: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志”即“记”,是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可爱,表现了自己对项脊轩深深的喜爱之情,作者的手法是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修葺前项脊轩的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阴暗的小屋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在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后增添了无限美景,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微风吹来,风移影动,美丽可爱。
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以“悲”贯穿。
该段作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内外多置小门墙,当年中通南北为一的宽敞庭院因叔伯们的分家变得门墙到处,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怎能令作者不悲; 再通过老妪忆母,“儿寒乎,欲食乎”写大姐在轩中啼哭,母亲闻声问寒问暖,母亲虽没有与孩子住在一起,却时时心系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啼哭立即赶来,充满关切与慈爱,简单的“叩门”与急切的问候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
后来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充满疼爱,又有赞赏之意。
较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孙儿竟然在默默苦读,本是调皮活泼的年纪像女孩子一样安静,怎能不令人心生疼爱呢?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的关门,生怕打扰了孙儿读书的宁静,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字,一个“待”字,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家族的未来。
“久”字又有家道中落后多年期待的难过,更突出了“待”字的欣喜与无限的殷切。谆谆的嘱咐,殷切的期望,更是让作者“长号不自禁”。
【归真】严厉也是爱。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的母亲,祖母对归有光的爱是温和的,期待的。但亲人的爱不是仅仅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严厉也是爱。当我们的成绩偶尔不理想时,当我们顶撞父母时,父母严厉的表情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严厉是因为太过期待。希望正处于青春期叛逆的你们,从另一种角度体会父母的真情。
【求善】细节描写训练:
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你坎坷的人生际遇里,为你送去关爱和呵护。亲情是明亮的灯光,指引我们前进,亲情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亲情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同学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时时环绕在你身边的亲情,父母亲人对你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请你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描述亲人对你的真情。
【至美】
第四段写自己轩中苦读以及项脊轩四次遭火未焚的事件,体现了作者埋头读书,立志实现祖母期待的愿望。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情,归有光对母亲和祖母的爱践行在项脊轩埋头苦读中,那么我们对父母的爱又该怎样表达,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你该怎么做呢?例如努力学习,孝敬长辈,不顶撞父母等等。
第五、六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悼念。该段意在写“悲”,作者却首先描述当年两人在轩内倾谈的欢乐往事,以“喜”衬“悲”,表达了后来妻子离世后的悲痛。最后借景抒情,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犹如当年亭亭玉立的人,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项脊轩志》中作者写到:“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因为什么觉得可喜?
又因为什么觉得可悲?作者是怎么表达这些感情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喜”
“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借书满架”“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儿寒乎,欲食乎”……
总结为:修葺后的阁子,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待,妻子在世时的往事。
作者是怎么表达这些感情的?
细节描写
例如景物描写“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用小鸟的时来啄食衬托庭阶的寂静。
例如语言细节描写,“儿寒乎,欲食乎”写大姐在轩中啼哭,母亲闻声问寒问暖的情景。
“悲”
“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吾家读书久不效” “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判断句)……
总结为:诸父分家,母亲和祖母的去世,读书久不效,妻子离世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生活小事,人物的言语并不多,却感人泪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事件虽小却传递先母的慈爱和大母的谆谆期待;家道中落,更显亲情的弥足珍贵。
本文的写作特点:细节描写以生活琐事来表现真情实感。语言看似平淡,却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