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课读】语文教材中的“定篇”解读
(2013-12-18 22:59:43)
标签:
灯下课读 |
分类: 灯下课读 |
之前在准备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就已经读过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于这本书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内容。近日,我又翻出了这本老师在上课时提过很多次的书读了起来。希望经过近半学期的学习,我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修养上能够有所提高。
书中,王荣生教授在对我国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进行梳理之后,鉴别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并且从概念界说、课程内容、功能方式乃至与国外相类似的选文比较研究方面,对这四种类型的教材选文做出了明确的学理解释。这对于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进行的语文教材变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对“定篇”这一类型的课文谈谈我浅薄的见解。
一、何为“定篇”
“定篇”是语文课课程规定的内容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典”作品,而在“定篇”意义层面上的学习,则“该只是了解和欣赏”(朱自清)。王荣生先生指出,“定篇”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尽管在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他可能发挥出多方面的功能。“定篇”不俯就任何的学生,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阅读兴趣如何,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同样的要求去学习和掌握。所以严格来讲,定篇不是教材编写者的事,而是国家教育部门权威机构的事,是教材编写者必须遵循,而且不管什么教材都必须选用且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定篇有不可替代性,
作为“定篇”的选文进入教材,应该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与欣赏”的目的。可见王荣生先生相当肯定“定篇”所能承载的课程内容和价值。而定篇的突出作用就体现在它是促成学生言语智慧生成的核心营养,是最具价值的言语材料。
二、“定篇”类文本的选取
“定篇”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作品。在教材层面,经典文本的选取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经典。众所周知,经典是指一流的、优秀的、不朽的作品,经典往往代表了某一个文学时期的最高成就,并且是其他作品竞相效仿的对象和目标。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巴金、矛盾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被视为经典而作为定篇来教。二是选择什么样的经典。这个选择的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经典的选择受到审美观、文学观、价值观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鲁迅的名篇为例,《社戏》可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伤势》由于表达的爱情主题过于沉重,则就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另外,经典的地位虽然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但是时代和审美的变迁也会导致经典的变迁。如关汉卿在明代追求“整丽”风尚的语境下,仅被视为“可上可下之才”。而在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关汉卿则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也一直作为语文教材戏曲必选文本。但是在今天一些崇尚永恒的语文教材中,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窦娥冤》甚至被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删除。
可以说,一定的美学标准决定了一定的经典数目,反之,“确认一部作品的经典地位,就是在确认一种文学标准和文学法则,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语文教材“定篇”文本的选择要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与时俱进;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起共鸣;要鲜明地指向课程的目标,提高审美。
三、“定篇”类文本的教学
“定篇”类文本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师教授的重点。所以“定篇”类选文的教学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所以在课时的安排上,以3——5节课为宜。
教师在教授“定篇”类文本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类选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的素养为主要目标,要力求让学生对作品有“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定篇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经典的丰厚意蕴,了解和欣赏经典的选文本身,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层面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在教授“定篇”类文本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1、在授课之前,要做好资料搜集工作,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做到知人论世。2、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并且在朗读时要求学生充分把握词语的明确含义,感受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具体色彩,从而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3、经典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一些经典作品对遣词造句的精确,叙事描写的细腻,情感渲染的强烈指出是需要着重感悟和品味的。教师可以采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句子进行着重讲评,帮助学生揣摩语言的艺术,使学生对文本的浅层感受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4、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可以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如由开头想结尾,由环境想情节,由语言想人物,由行动想心理,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5、教师要适当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当代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和评价,对文本材料的思想、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点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赏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及作者的情感和创意,并且能够进一步地分析作品的风格及写作手法,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评价与鉴赏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领悟。6、在教授“定篇”选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教师要给学生拓展该作家的作品,以及对该作品其他部分的经典阐释,教师要善于把相关的资料汇总整理以便教学,把精华部分有效组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给学生。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讲解、引导、交流的作用。随着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他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解读经典作品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总之,对“定篇”类选文的教学,教师要重视艺术性的挖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了解关于选文的最权威、最正宗的解说,课堂上不要随意发挥,不哗众取宠,不作无根基的创新解读,以使学生对该作品“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四、关于“定篇”的思考
在王荣生先生看来,“定篇”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选文中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定篇”一身兼两责——它既是教材内容,也是课程内容。学生从定篇中可以学到事实、概念、技能、策略、态度等。王教授把“定篇”提升到一个这样的高度,必然有其自己的道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绝对的权威”也是值得商榷的。
1、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们都积极地钻研教材,认为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成功的教学。这种方法容易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困在了教材的框框中。新课改后,“为了促进语文课程具体形态、语文教材具体形态的多元性多样化”,逐步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种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是,作为语文教材选文类型之一的“定篇”具有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教材其他内容环绕的中心,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同样的要求去学习它、掌握它。这样来说,对于教材中的“定篇”就得“教教材”而不应该“用教材教”。例如,在中学课本中一直被奉为经典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师应该教授的是那深沉的父爱,而不应是父亲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对于经典的文言文,重点不在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读懂和理解,而在与“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但是如果学生连这篇文言文都读不懂,又何谈“欣赏”呢?
2、是“预设”还是“生成”?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沿着预设的教学内容,“带领”着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使学生丧失了探索和创造的激情。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这样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作为“定篇”的选文具有解释权威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既不能是学生对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能是教师对这篇选文的把握,教师只能教授文学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对其分析和评价的标准答案。所以,对于“定篇”,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是预设的,而不是生成的,否则就会出现天马行空的过度解读。
毋庸置疑,经典就是经典,那些作为“定篇”经过几次教材改革后仍被保存在语文课文中的经典作品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值得我们仔细研读认真品味。但是在我们研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会被认为是扭曲文意的过分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