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际安徒生奖的童话小说《电话里的童话》是意大利童话作家贾尼•罗大里的著作。其中或长或短的童话共六十六则。虽然我还没有读完,却已经感觉爱不释手,获益匪浅。不是因为那好吃的《冰激凌宫》,也不是那场糖果雨(不过读过不久,我真的做了一个飞机上往下撒棒棒糖的梦。)主要是因为这则《一条什么地方都不通的路》。
故事讲的是,一个村子里有三条路,分别通向大海、城里,还有一条什么地方也不通。大家都对第三条路不屑一顾,而马尔迪诺却想去看看。大家都说他“死脑筋”,说没有值得看的。马尔迪诺却倔强的认为大家从来没有看过所以才不知道的。
一天,马尔迪诺走上了这条路,穿过坑坑洼洼的小路,走进树林,走进林荫走廊,总不见道路的尽头。他要往回走时看到一条狗,就跟小狗走,来到有铁栅栏的城堡。城堡里美丽的夫人非常高兴的接待他,并且肯定了他“只要去试一试,就能找到神奇的地方。”夫人带他参观了城堡,还给他很多的金银珠宝。就在村里的人都以为死脑筋马迪尔诺已经死了的时候,他回来了,并上百次的重述了他的经历。大家听了之后,也纷纷走上那条路,但晚上都失望的回来了。“因为财宝是只对探索新路的人才存在的。”
这则小故事给我不小的鼓励。因为我很多时候也很“死脑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意孤行,对大家的看法不认同。就像领着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领着学生阅读莎士比亚。在很多老师看来,教育体制如此,你再怎么折腾也逃离不了“应试”的如来佛掌。国情如此,泱泱大国,除了高考,现在真的是还没有更好的择优途径,而老师要是一头钻到只是应试的套子里,这才真的悲哀呢。另辟蹊径吧,或许能柳暗花明呢,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发现不了神奇?
物质高度文明的社会,我对于精神的追求,最起码目前来看,我更多的是注重精神的满足。想当初去学开车,和我一起学车的是一帮家里做生意的农村妇女们,教练也是一个农村的老滑头。(这里不是针对“农村”,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只是我当时遇到的一些人而已。)大家对于头脑简单的我,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不过分的说,学员是嘲笑,使小心眼;教练是个脾气暴躁、言语粗劣,甚至品行极差的变态,怒骂加嘲笑,甚至侮辱。当时我感觉自己都快疯了,对这个社会,对大多数世俗的人们感到绝望。大家都把上完大学没有出路的大学生当做嘲笑的谈资,一个个自私,唯利是图,为了多练车巴结奉承教练,挤兑嘲讽同学。这不是物质文明,这是物欲横流,世风败坏。有文化、有素质的人遭受排挤,而一些蝇营狗苟、无耻无赖之徒却顺风顺水。
在这一个物质追求几近疯狂的年代,有多少人能继续走向高度文明的精神之路?但是我还是坚信文明的力量,坚信知识的神圣。
大学四年,不排除部分学生整天泡在网吧,也不排除一些人陷入恋爱不可自拔。但是大多数大学生接触的毕竟都是更高一层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多数都很高。的确,多数中国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就像温室里的花儿,衣食不愁,不问世事,甚至因为一直在学校里与世隔绝,而显得“傻头傻脑”,但是他们缺少的只是锻炼的机会!只是机会!可是在一个最不缺乏的就是劳动力的环境里,有多少人有耐心去发掘这条“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呢?
最近我经常看一些求职的电视节目,很多有勇气的大学毕业生获得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在生活中,你还是会遇到很多没有背景,性格又内向老实的大学毕业生,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挤兑。
有一则冷笑话很好。一位农村的老实巴交的父亲对儿子说:“上学有什么用?又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而在另一个家里,一位暴发户父亲正怒气冲冲的教训儿子:“你吃的穿的都比别人好,却不好好上学,老子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生就业现在确实遭遇瓶颈,尤其是从过去的观念想要一下子适应现实确实有些困难。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接受这个事实,能够脚踏实地。但是大家永远不要轻视文化,轻视文明。有的路通向大海,有的路通向城市,还有很多很多“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或许那里有神奇!需要敢于探索的人第一个去发现。或许是招聘方,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本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