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家的住房往事——在农村

(2022-03-14 15:22:25)
标签:

杂谈

        时至今日,对于当年父母带着妹妹们离开睦南道的家,落户农村仍旧不能理解。但那些实实在在的日子,刻骨铭心的痛苦,让我永难忘记。
         到农村去最受苦的是小妹,她才六岁,幼儿园大班还没毕业,就跟着父母到了农村,虽然是郊区的生产队,也能到公社上小学,但是怎么能和实验小学相提并论呢?大妹妹也很吃亏,本来可以安稳的在市一中上初中,读高中,结果成了下乡知青.......

          我回到天津上大学的那几年,全家人一直在农村。我基本上是一个月去看望家人一次,每次看到我们一家人的住房,心里都非常难受。就盼着能尽快离开那个地方。
          记得我第一次回家(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进村后不知道方位,向当地人打听,顺着老乡手指方向望去,就看到离村边不远的地方,有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农家院。房子周边什么都没有,很明显,是两间因为太破旧而废弃的房子,并没有和大多数村民的住房连成一片。没想到我家就住在那里。我的眼泪顿时就流了出来.......
          孤单的房舍没有院墙,房子周边也没有水源,更没有厕所.......用水全靠父亲和大妹妹两个人用水桶挑水。后来大妹妹挑水的本领一直是我们“笑谈”的话题。上厕所更是要走出很远,去到村里的公厕解决。现在回想起全家在那里过的那些日子,仍旧感觉非常委屈和不平.......要知道,当时天津市郊区的老百姓,大都也是都住上砖瓦房了,有个小院,通了自来水的,而生产队安排给我家的住房却是如此那般.......

          我每次回家,就是一次长途拉练。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多半是在土路和河堤上。我会买些好吃的带给家人,尽我可能为家人增添一些团聚的快乐。由于家人并不会用柴火烧火做饭,加上也没有个像样的灶台,所以就只能用煤火炉做饭。乡下买不到煤球或是蜂窝煤,就只能买回煤末自己用水搅拌后,团成饼状晒干使用。因为没有厨房,就在屋门口生火做饭。如果赶上下雨天,炉火还得搬进屋里。屋门口的土地,晴天干土飞扬,雨天全是泥泞,进屋出门都是湿漉漉,连屋里的砖地上都是泥浆。父母和妹妹们每天就是这样度日的........
          最让我心疼的是妈妈,她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大城市,一直在优裕的环境里生活。她为了支持父亲,为了家庭的完整,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随父亲在农村安家,她承受的心理和身体的压力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就因为这一段不合理的农村定居生活,有着大学学历,具备丰富小教经验,有着十几年重点小学校长资历的妈妈,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在农村,父亲 是家里的劳动主力,但是他会经常不在家,去应付许多无厘头的工作,大妹就成了家里的壮劳力。每天清晨,为了一家人的吃水,用水问题,个子娇小,年仅十五岁的大妹妹就要去井边挑水。两只大号铅皮桶,装满了水可能比她体重还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妹妹做到了,真的是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我至今都感谢她对家庭的这份贡献。
         小妹妹是到了农村才上小学,完全改变的生活状态让她幼小的心灵里充满疑问?但是,小小年龄能做到的就是服从和改变.......记得有一次我刚进门,小妹就从外边跑回家,一边喊着“大姐”,一边举起一只小手高兴的说“生茄子很好吃,你尝尝,特别甜.......”我仔细一看,小妹手里拿着一大块带着皮的茄子,白色的瓤用嘴啃过地方变成褐色,小嘴边和小白牙也因为啃过茄子而变成浅紫色......看着她天真的小脸,为了吃到生茄子而露出的快乐笑容,让我心如刀绞.......一把夺下她手中的茄子,给她拿出我带来的糖果点心.......那情景刻骨铭心........

            1975年,我父亲又带着全家从农村回到城市。但是人回到城市了,想再重新安家绝非易事。那时候正是城市职工住房非常短缺的时候。一开始,我家拿着户口本到处借房子住(那时候没有租房的)。住在机关里,住在朋友家,一年里搬家好几次。大妹妹因为成了知青,留在农村等待“分配”或是升学。因为没有住房,小妹妹上学就成了问题,各种方法都用了,一年里来回转学四五次,最后总算有了两间简易楼的住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参加工作了,妈妈提前退休了。两个妹妹也都上了大学。家里的住房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因为我还是住在简易楼里,因为上班比较方便。父母和妹妹又搬到一处比较好得两居室单元房。虽然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有许多不方便,但是总算是比较稳定了。

            我家的住房问题是到了1984年,父亲离休以后,才最后得到解决的。在那以前的十年间,我们全家一直在为有一个稳定的,相对舒适的家庭住房而努力。我父母没因为被“放逐农村”好几年,失去住房而向了组织提过任何补偿,实际上,父亲离休后得到的住房,也仅仅是解决了他和母亲的住房问题,并没有为我们姐妹的婚姻,住房,给过任何帮助。所以,当我们姐妹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住房问题是遇到不少问题的。特别是我,因为丈夫在外敌工作,单位总把我当做单身对待,不给我分配住房,而几年后刚刚有了女儿,还没顾申请住房,丈夫就重病住院,命悬一线。那艰难的岁月,都是父母亲帮我度过的。所以爸爸妈妈的家,一直就是我的家。爸爸妈妈家的那几间房,一直就是我们姐妹离不开的老家.......

          记得几年前女儿回国探亲,看到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北京老家)住过的房子没有了,和外公外婆住过的房子也不能住了,她说,儿时的记忆都没有了,真的很难受。好像失去了家......
          眼下,我和老伴住房很舒适,女儿一家回来住着也很方便,生活可以说是顺心顺意。但是,再也看不到过去生活的影子,再也无法享受故地重游的幸福,再也没有回归老家的温馨.......
          踏着时代的节奏,是我重新规划老年以后住房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