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测试题

(2018-02-21 13:59:5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测试题

一、 填空题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 勤于动手  )。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   )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 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B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四、简答题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倡导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结合教学实践首先,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合作。学生为主体,整个学习过程要互相合作、合理分工才能完成,教师要知道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性。不要包办代替,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规规矩矩听,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怕出错、怕出丑、怕教师批评,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气氛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师生关系融洽。

 5.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举例略)

 

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更好地为服务,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