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旗渠出发
(2025-07-07 14:17:49)
标签:
军事情感 |
分类: 散文 |
从七朝古都安阳西行约50公里,悬崖峭壁直入云霄的太行山区林虑山映入眼帘,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旗渠精神”就诞生在这里。倍感光荣的是,我所在部队驻地与林虑山一脉相连,因此,享誉“天下第一渠、中国水长城”的红旗渠,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亦是我的精神家园。
根据部队传统,开训动员暨新兵入伍教育在红旗渠举行。走进林虑山,观瞻红旗渠,喜看清洌洌的漳水有如一条威武的巨龙,汨汨奔腾一泄千里,我和战友们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脚下这块风水宝地曾经“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之苦难历史!
年轻的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动情地告诉我们,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的林县,自古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大旱绝收、小旱薄收,人民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兴修水利方面多有努力,但终因技术和资金所限,水荒顽疾始终如芒似刺,扎在群众的身上,痛在干部的心上。特别是在1959年再次遭遇大旱危机之后,县委痛定思痛,毅然作出一个数千年来绝无仅有的决定——跨省穿山,引漳入林!即:在垂直落差300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水渠,引山西省平顺县域漳河之水入境,从根本上缓解水荒问题。
“引漳入林,谈何容易?首先,穿越全长约1500公里的悬崖峭壁,工程浩大,危难险重,可谓史无前例;其次,在资金、粮食、技术、设备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全靠人力一锤一钎开凿,堪比愚公移山。数千年来,历届政府老虎吃天,无敢下爪,只得束之高阁之苦衷由此不难想见。”讲解员说。群众疾苦,就是号令!为民造福,刻不容缓!为了彻底改变恶劣的生存条件,1960年正月十五凌晨,刺骨高寒的太行山区林虑山脉,一场由3.7万名干部群众参与的轰轰烈烈的引漳入林工程,热火朝天地开工了!漫山遍野,红旗猎猎,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就是一声声“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铮铮誓言,因此,这项史无前例的浩瀚工程,被赋予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旗渠!
抬头仰望,是壁立万仞的悬崖;俯首鸟瞰,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英雄的林县儿女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战酷暑、斗严寒,风吹雨打志更坚,以血肉之躯和非凡智慧,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10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修建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终于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腰,建成全长1526.5公里、饱含全县干部群众血汗和81位建设者生命(年纪最大者63岁、最小者17岁)的“人工天河”,宛如一座雄伟壮观的“水长城”,惊天地、泣鬼神地盘旋在豫北大地太行山脉,不但彻底结终了林县500多年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同时巍峨地竖立起中国人民在极端条件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丰碑,更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平添“红旗渠精神”这弥足珍贵的一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庄严列队在当年由300名青年历时17个月,一锤一钎凿通宽6.3米、深616米,留下“崖当纸,锤作笔,漳河流水写诗行”之豪言壮语的红旗渠总干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前,连长在开训动员中掷地有声地讲到:人生的道路虽有千条万条,但没有一条是一帆风顺的。在新时代强军之路上,更会有无数个艰难险阻像无数只拦路虎盘踞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以红旗渠精神为鼓舞,报定当年林县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坚定决心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顽强斗志,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听,战友们继承红旗渠精神、从红旗渠出发的呐喊声在山谷间回荡;看,战友们矢志新时代强军梦的热血如红旗渠水汩汩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