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题赠趣谈

(2024-07-29 18:06:37)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

(发表于2024年8月15日《西安日报》第8版,题为《题赠遐思》)

我的案头,呈放着4份邀请题赠的函柬,其中,有杂志创办70周年纪念的,有报纸更名20周年社庆的,有文友文集付梓在即的,还有在传统媒体普遍不景气之大环境下迎难而进创办新刊的。每一份函柬,无不寄托着主人的殷切期望,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着实为题赠内容颇费思量。

题赠,是墨客文人以诗词、联句、短语等形式,书赠给亲人、友朋、同志和组织机构,或寄情述怀,或激励共勉,道不尽的巾短情长。汪伦仰慕李白,知其好饮酒、喜游历,就捎信称当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欣然前往,才知“十里桃花”乃是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乃是万氏开的酒楼。李白被汪伦的盛情感动,游历十分尽兴。临别,却迟迟不见汪伦身影,暗自神伤之际,忽见岸上站满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汪伦编导如此情深意切、别出心裁的送别仪式,令李白感动不已,奋笔疾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示儿》是毕生致力抗金斗争,盼望早日收复中原的陆游,在85岁弥留之际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执著、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既是给儿子的遗嘱,更是抗战的号召。此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柳宗元的《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白居易的《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张九龄的《道逢北使题赠京邑亲知》、苏轼的《赠王子直秀才》、欧阳修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以及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和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雷锋烈士题词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均属书赠给亲人、友朋、同志,寄情述怀、激励共勉之杰作,而为组织机构题赠者,亦多有佳话。1924年夏,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应邀观看了在西北享有盛誉的新型秦腔剧团陕西易俗社创演的《双锦衣》上下本、《大孝传》全本和《人月圆》,对演出剧目“很感满意”,离陕之际,不仅慷慨义捐讲学所得50元现洋,还特意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以示褒扬、规勉及“陕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落款不仅有周树人(鲁迅原名),还有同时观演的著名学者王桐令、陈定谟、刘文海、陈仲凡、孙伏园等其他10人。鲁迅为此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应该把陕西人的钱在陕西用掉。”道出其对站在平民立场上的易俗社的孺子牛精神的真诚评价。无疑,该匾额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易俗人“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镇社之宝”。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普及,题赠已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例如:临别赠言、新婚祝福、生日贺语、开业志喜,颇具仪式感的题赠无处不在。

文学为媒,我结缘题赠的经历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980年代末,市教委等单位举办西安市第二届中学生写作夏令营。作为学校唯一一名营员代表,我有幸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凤杰、著名散文作家李佩芝、著名诗人祁念曾等深入生活,探秘文学,特别是聆听诸位深入浅出、趣味无穷的专题讲座,更激励起为文学百花园增光添彩的决心,特邀各位老师为我校学生会新成立的“雨花文学社”题词。各位老师在仔细询问过“雨花”社团宗旨、社员构成、工作举措等概况后,对我们立志文学的精神给予肯定,郑重指出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要有效处理学习与写作之间的矛盾,力戒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同时,以作家特有的激情与睿智,分别欣然题赠“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也是智者的事业”“步鲁迅征途,走柳青道路。洒满天雨花,闯一条新路”……这些题赠,无不成为我和社员们珍贵的文学记忆和人生财富!

第二次是1999年初,由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题名的我的第四部作品集《招摇过市——赵刚发表作品十周年纪念文集》问世。适逢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胡树群先生率艺术小分队,千里迢迢深入巴丹吉林大沙漠深处慰问子弟兵。由于慰问团来自家乡,加之我的头上谬冠军旅作家之衔,因此被部队首长点名参与有关工作。交往中,胡树群先生向我谈及陕西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李若冰先生情系大漠,推出《柴达木手记》《塔里木书简》等一批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为祖国石油工业树起一座丰碑,鼓励我像先生那样,耕耘不辍、岗位建功,并热情提出乐作信使,搭建我与李若冰先生联系的桥梁。于是,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大漠之夜,我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致函高山仰止的一代大家、文坛伯乐,渴望得到先生的教诲。随后又想,年逾7旬、诸事缠身的李若冰先生,会在意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的致函吗?所幸,时隔月余,我收到李若冰先生的回信,一幅飘溢着翰墨幽香的宣纸上,“渴望超越”4个隽秀的行书映入眼帘,左下是先生署名与钤印。附函曰:“读你的发表十周年文集《招摇过市》,感慨系之。你少年成名,即有那么多作品问世,实为文坛的奇观。我为你十年来的文学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相信,你会继续向前奋进。你说‘渴望成熟’,我却说‘渴望超越’,相信你一定会走向成熟,超越自己,达到理想的文学境界!”自此,李若冰先生的题赠“渴望超越”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往事如烟,题赠相伴。那么,该如何完成好案头这4份沉甸甸的信任呢?我思量着。

题赠趣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戏比天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