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与文学

(2023-05-09 23:33:52)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9月13日第3版头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这些流传千载而不衰的绝句,使我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于1000多年前中华沃土美不胜收的生态景观之中。但不知,是诗情画意的生态美成就了诗家绝唱,还是脍炙人口的诗家绝唱使诗情画意的生态美成作永恒?由此可知,生态与文学有着何等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是以生生不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的,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过去,我们的先贤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同我们今天所说的“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采风,是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光荣传统和自觉行动,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没有深扎,就难以出彩,就没有味道。采风最直观的收获和最重要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耳濡目染、深切感怀,激发发现真善美、抒写真善美、讴歌真善美、憧憬真善美的真诚与激情,我笔写我心,岂有不真切、不质朴、不感人、不成功之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其美哉快哉!但是,倘若耳濡目染、深切感怀的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相去甚远,甚至势同水火、彼此对立,其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曾几何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短视的利益集团打着各种旗号,以断崖式破坏的方式,为GDP让路,为形象工程让路,“遥看瀑布挂前川”“便引诗情到碧霄”“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如诗如画、宜居宜业的大美生态环境被由错误规划、无度开发、违章搭建、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毁林造田造成的百孔千疮所淹没。土地荒漠化骤增、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退化现象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自然生态本身造成恶性循环环境污染成为人类面临的第二挑战!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早在1972年即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人类环境宣言》同时宣告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与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可谓迫在眉睫,振聋发聩!

文学与生态休戚相关,文学与人类命运血肉相连。倘若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文学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颓废荒芜是其必然归宿。倘若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人类将在不断遭到环境的报复中吞食其盲目行为造成的恶果!正如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遍体鳞伤,人类命运堪忧,文学何以独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时代的命题,沿着这个途径戮力同心,奋楫笃行,那充满浓浓烟火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定会回归我们的身边,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最大程度激发人们发现真善美、抒写真善美、讴歌真善美、憧憬真善美的激情之源。

噫!“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生态与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戈壁营盘
后一篇:燃烧的青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