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的两种情境

(2012-07-10 16:3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录

昨天为了今早的一个活动写书评,翻出了《清华艺术讲堂》一书,重新读了 冯友兰先生的“从哲学观点看艺术——论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和教育”,感受更深。这是1939619日他在云南艺专的讲演辞。

 

全文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从艺术上的“道”和“技”这两点,联想到了哲学中的“共相”与“个体”,并引发了对比性思考。他认为,“道”是一种境界,是通过身体力行,通过歌舞诵唱让艺术完整呈现的一种完美状态。而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或者说是方法,就是“技”,包括内在的“技艺”与外在的“技术”。在我看来,就好比弹词演员说长篇,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描摹人物,使观众身临其境,就是这个过程。蒋月泉在“问卜”里放过噱头,说好先生说书,辰光过得格么叫快,一歇歇已经落回了,让人意犹未尽。随后,冯友兰先生说,在哲学上有两个常用的名词,一个叫“共相”,一个叫“个体”。共相是理想中的,不易感知,个体是现实中的,容易感知到。共相是隐藏在个体中的,人们往往只感知到更为实际的那个个体,而没有看到共相。就和说书唱戏中的那些情节与人物一样,我们常说这些事情在生活里是没有的,这个是在演戏而已。但所谓“共相”,就是集中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集中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我们每个人,恐怕都能在方卿、陈翠娥、金张氏、周青、钱笃招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不过有趣的就是,我们从不认为这就是我,不然怎么说共相容易被忽视呢。

 

第二部分,冯友兰先生说,艺术作品的情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本身带给人的感受,第二种是离开本身而又让观赏艺术的人自己平添的一份感受。我觉得,用现在的话说,可称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作品本身感染到了观众,其次是让观众从自己心灵深处又生发出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唯有自我知道的感受。我们常说,“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任何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染是有局限的,绕梁三日的应该是我们心中平添的那份感动。我们又说,有些艺术作品看过就忘记,有些则印象深刻,回想起来还会心酸,还会发笑。也就可以说,只有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才会有两种情境的。比如姚荫梅在“炼印”中放的一个噱头,说炼印当天,陈魁怕出意外,牢牢按住面前的金印,而杨传落落大方,看都不对自己的黄蜡松香印看,这里插了一句“阿是我怕倷来调啊?”这句话真是越想越好笑,这个恐怕就是艺术作品分别不同的两种情境吧。

 

第三部分,冯友兰先生着重写了艺术作品的当代价值与存在价值的差距,以及如何修正的过程。他说,王羲之的书法有的人击节赞叹,有的人却认为只是乱画涂鸦。但是究竟谁是谁非?在古代是以少数人为是,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成见的破除,真正的价值总有被世人知晓。我想,这只能针对本身的确有价值的作品,倘是艺术质量低劣,故弄玄虚,指鹿为马,外强中干,枯竭木讷的作品,听过看过就忘记,根本是谈不上什么价值的,时光再久也不会被人想起,或许也只有创编者与演出者自己在那里自吹自擂,沾沾自喜吧。在当今的这个某某节某某节烂大街的世道,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数不胜数,已成定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