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16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第二次) 语文试卷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试题及试题分类 |
陕西省安康市2016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第二次)
语文试卷
第I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
意义(社会影响)上是无限的”。
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
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广,它决不局限于哪
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
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
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
尺度为准绳。
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
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
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
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
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
《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
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
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在瞬息间
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平等三百余人诣州,请仚为县令。州为申上。时吏部尚书郭祚以仚年少,请别选遣,终此一限,
令仚代之。宣武诏依皇平等所请。仚虽童幼,而好学恬静,百姓安之。寻以母忧去职。县中父
老复表请起复本任。后除上洛郡守,及萧宝夤反,遣兵趣青泥,图取上洛,豪族泉、杜二姓密应
之。仚与刺史董绍掩袭,二姓散走,宝夤亦退。
敢言。仚收之,将加极法。杨氏惭惧,阖宗请恩。自此豪右无敢犯者。性又清约,纤毫不扰于
人。在州五年,每于乡里运米自给。梁魏兴郡与洛州接壤,表请内属,诏仚为行台尚书以抚纳
之。蜀人张国俊聚党剽劫,州郡不能制,仚收戮之,阖境清肃。
武率众至潼关,仚遣其子元礼御之,神武不敢进。都督泉岳,其弟猛略等谋翻洛州以应东魏。仚
知之,杀岳及猛略,传首诣阙。进爵上洛郡公。仚志尚廉慎,每除一官,忧见颜色,寝食辄减。至
是频让,魏帝手诏不许。高敖曹围逼州城。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
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走遂执仚而东。仚临发,密戒二子元礼、仲遵曰:“吾生平志愿,不过令
长,幸逢圣会,位亚台司。今爵禄既隆,年齿又暮,前途夷险,抑亦可知。汝等堪立功效,不得以
我在东,遂亏臣节也。”乃挥涕而诀。闻者莫不愤叹。寻卒于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夏日浮舟过张逸人别业①
孟浩然
水高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乌笑酣歌。
幽赏②未云遍,烟光③奈夕何。
8.清人贺贻孙《诗筏》曾言:“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请简要赏析本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前面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关系?(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乙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第二种失败
麦家
住仰天嚎叫了一声,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头。任务紧迫啊。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冲上
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
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
气,寒气逼人!他的心猛然收紧:自己的处境是多么陌生和可怕啊。
个,那就是争取第十次冲锋的胜利!
了,他想。
裸露的山坡上,顿时如同长出了一片蠕动的树林。
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奔涌而出。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乎在伺机做最后一次跨越。
他激动了!
了一个句号。从此,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讯的降临。他已经不起打击了,他觉得喘不过气来,眼前一片死黑。
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地敲响。他感觉到了身经百战而从未有过的一阵阵颤栗。
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
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
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他想,子弹干吗不穿透我的心?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很远,很远。
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亲朋好友。茅盾回到上海的第4天,郭沫若在家里邀请了20多位文化人,为茅盾夫妇接风洗
尘。之后,茅盾半年之内写了22篇介绍和宣传苏联的文章,成为当时的“苏联专家”。同时,茅
盾的《游苏日记》亦在《时代日报》上连载。这时,同乡老友金仲华捧着一本西蒙诺夫的剧本《俄
罗斯问题》来找茅盾:“雁冰兄,这个剧本麻烦你赶出来,我的《世界知识》正等着用。”金仲华开门
见山地说。“好,金公的吩咐,一定抓紧。”茅盾也笑了。果然,茅盾没有食言,不仅译了西蒙诺夫的
《俄罗斯问题》剧本,而且还写了前记、译后记和《K.西蒙诺夫访问记》和《关于(俄罗斯问题)》。
的电讯,可以大张旗鼓地报道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胜利,可以把“国军”直呼为蒋家军队或国
民党军队。这种写作环境以及写作心境,给茅盾提供了十分舒畅的写作条件。于是茅盾又全身
心地投入文艺活动中去,担任了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同时,又把《苏联见闻录》写完,接着
又写了《杂谈苏联》,后由致用书店出版。
茅盾又投入相当精力,创作长篇小说《锻炼》,主编《文汇报》副刊《文艺周报》,担任《小说月刊》的编委等。这样,1948年下半年的茅盾,又忙得不可开交。
位文化部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10月23日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
理事会开始,至1962年7月1日去莫斯科参加争取普遍裁军与和平世界大会为止,共出国16
次。其内容是争取世界和平和文化交流两大类,因此,茅盾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和平的文化
使者。
飞机转道莫斯科去维也纳。在大会上,茅盾代表中国代表团,作了《巩固和发展各国人民间的文
化交流》的发言。1952年12月,茅盾再度赴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会后,同行的
代表陈冰夷和茅盾谈起办一个刊物,专门介绍外国文学。茅盾一听,十分兴奋,与自己平时所想
不谋而合。于是茅盾专门向陈冰夷介绍了鲁迅当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迫下创办《译文》的
艰难情景,说“今天情况大不相同了,如果办新的《译文》,一定能办得更好”。在茅盾的关怀下,
新中国的《译文》终于在1953年7月1日正式创刊。
机离开北京,取道莫斯科去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匈牙利,茅盾除了
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之外,还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向匈牙利全国和平理事会献礼”仪式,出
席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部长会议举行的招待会,19日,茅盾又出席匈牙利布达佩斯市民为庆祝
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的群众大会。回国后,茅盾又及时写了《人民匈牙利的电影》一文,宣传匈
牙利的文化事业。没有几个月,茅盾又率团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上,茅盾
作了《为进一步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而努力》的发言,赢得各国代表的热烈掌声。1960年8月
25日,茅盾应波兰政府的邀请,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去波兰访问,在波兰访问期间,茅盾受到波
兰人民的热烈欢迎,所到之处,皆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凯纳尔工艺美术中学,茅盾观看
了工艺美术中学生的杰作,欣然赋诗:源泉艺术在民间,吸取精英先着鞭。古拙非缘哗世俗,诡
奇最怕坠魔关。创新毕竟开潜力,蓦效由来毁异材。卓见奠基凯纳尔,独树一帜更无前。
相关链接
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
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
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茅盾为什么要到香港居住?请简要分析。(6分)
(3)茅盾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6分)
(4)茅盾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7.下面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的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吉祥物——雪莲娃(“雪莲”是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