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
(2009-06-03 09:29:54)
标签: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教育 |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
《半张纸》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由《墙上的斑点》导入。
二、阅读话题内容:
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小说来分析结构的内容。
三、分析小说:
1、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这篇小说虽短, 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 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 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 面对空空的房间, 想到就要离开这里, 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他徘徊着, 顾盼着, 寻觅着, 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他决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 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 , 取下纸条, 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 作家笔锋陡转, 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地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 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 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 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 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 他不能抛弃它, 不能忘却它, 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 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 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 不垂头丧气, 不徘徊惆怅, 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 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 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 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 通过半张纸被注意, 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 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 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 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 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 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 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 还是对这里的眷恋, 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 马上一转, 说没有, 没有什么东西遗漏, 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 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 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 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 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 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 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元孔不入的空气, 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 下面, 用一个但是, 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 表面上波澜不惊 ,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 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 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剌激着,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 痛之愈深, 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 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 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 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 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1、试用 100——300 字描述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的结构。
引导: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结构的要点,其次要看它的结构是否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还是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牲畜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生活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如此庞大,不可能都写下来,一个好的结构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那么,今天我们来《牲畜林》结构特点。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复述故事情节: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 .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2、结构分析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3、《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凇J紫?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然后是第六次, 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三、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2、阅读《半张纸》
3、完成练习册中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