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格体全录 清康熙 满文的人类解剖学教科书
标签:
杂谈 |
http://s2/middle/5fa08edatb6531ad56231&690
http://s11/middle/5fa08edatb6531c189faa&690
http://s3/middle/5fa08edatb6531c354c52&690
|
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 |
孟庆云 /香港 |
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仁术尽生平。
这首概括德才境界的论医诗是清圣祖康熙赐给太医院院判黄远的,太医院将这20字作为院训悬挂在大堂上,大堂以此又称为“诚慎堂”。除这首诗外,康熙还为太医院后院的先医庙题了“永济群生”的匾额。同时,在苏州有一慈善家陈鉴雄,以自己的积蓄在虎丘山创立“普济院”,专事救疗无力治养的僧人,康熙闻之,于55年题写“香岩普济”四个大字,悬匾于院,由此,很多达官富人向普济院捐款赠物,医院有了持续的经济支持。时医叶天士号香岩也系缘拟于此。
题诗书匾足以说明康熙对医学事业的重视。岂止是重视,康熙把医作为一门经常研究的学问,其范围不限于中医、西医,从解剖到药物,从临床到预防,在实践中每有创获。康熙幼年患过天花,愈后麻面,其父顺治又死于天花,这使得他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据他写的《庭训格言》记载,他幼时已经读过多种医书,并能背诵,有些“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也能鉴其真伪。他深知医学实践的重要,他讲求医理,更重视医德,他在《庭训格言》中指出︰“审究详明,推寻备细,立方切证,用药通神”,他指出良医“必先洞察病源,方可对证施治。近世之人,多有自称家传方可治某病,病家草率,遂求而服之,往往药不对症,以致误及不小。”他常以医者自命,经常为臣下看病处方,如康熙49年,曹雪芹祖父江宁织造曹寅患疥疮卧床,二月不愈,他先用六味地黄汤补虚,之后用土茯苓治之而愈。他中年以后,曾患过疟疾、唇瘤、心悸等病,都经外国传教士所治愈,康熙32年他患疟疾,洪若翰和刘应献金鸡纳(即奎宁)服之愈。罗德先和安泰分别用西药和手术治愈了他的心悸和唇瘤,康熙封他们为“扈从医生”。又封精通外科的教士罗怀中为内廷行走。他令法国人巴多明(Dominigue
Parrenin)把法国皮理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他把该书命名为《钦定格体全录》,供他学习,此书也曾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不能出版,只得收藏宫中,现藏于协和医院图书馆。他学解剖时从御库中取出明代嘉靖年所制铜人为对照。可见他学得非常认真。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场,专供教士们研制西药。他还特制一些专盛西药的旅行药壶药瓶以供出巡或随时赐给病人之用。
他不饮酒,尤恶吸烟。他传旨禁天下吸烟。为此,大学士蒋陈锡作诗纪胜曰︰“碧碗琼浆潋滟开,肆筵先已戒深杯,瑶池宴罢云屏敞,不许人间烟火来。”明末清初,天花流行甚是猖獗,为推广种痘,他亲自操作,他在《庭训格言》中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种痘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老年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也。”他用行政命令在旗人藩属中推广,这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大范围免疫活动,也是当时世界之首举。但由于民族歧视,没有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既便如此,他的实践乃是有功医学之作。中国古代常以治医喻治国,称颂上医医国,康熙皇帝正是治医治国皆有作为的上医!
|
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 |
孟庆云 /香港 |
|
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 |
孟庆云 /香港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