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教育无可奈何的“外行管内行”现象?

(2017-12-07 09:53:41)
标签:

教育

感悟

目前情况看,教育行政管理所呈现的“外行管内行”已经是一个社会常态。不妨看一下我们周围市区县的教育局一把手,还有几个是站讲台出身的教师成长起来的?多是来自于党政机关,当然也出现少数在教师队伍中混一两年,并不热心教育后改行到政府机关走了一圈,没过几年,杀个回马枪,又以一个“教育行家”的身份当上了教育行政长官,指挥着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就是教育局里的处室干部,由于编制限于公务员招考,于是,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国考”或“省考”进入了教育行政岗位,想必,若干年后,教育行政岗位将几乎是清一色没有站过一天讲台的“年轻一代”,他们深入到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考核、评估、检查、验收、指导,负责并担任学校“教育管理”的裁判,于是乎,教育乱象环生,披上改革幌子的教育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看看决定升学的中高考改革吧!高考由国家统一,地方主动权较小。中考完全下放给了地方负责,于是“百花齐放”——上世纪七、八年代的语数英物化政,六科纳入考试;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因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小学减负”,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于是取消学生晚自习,多地中考以语数英三科总分作为普高录取主要依据,随后的校本教材、研究性课程、特色教育遍地开花,办学理念喊着口号式的 “亩产万斤粮”——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校长的本事忒大啊!有能耐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请问他怎么负起责?)。现如今,高考从“省考”走向“国考”,于是多地学校又恢复组织晚自习和周六上课,中考开始全部9科考试,按比例分值作为录取依据!一级达标高中纷纷复办初中……还是以升学成绩作为学校的主要考核依据。走了一圈,你瞧,还是回到了原点!让你越来越觉得,所谓的教育改革,只不过是教育行政长官在玩着一场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游戏而已。

“外行管内行”至少存在两点缺陷,第一,“外行管内行”的教育局长,将官场中的潜规则直接带入了学校行政岗位的任命中,成了教育官僚化的罪魁祸首,使阿谀、铜臭充满了校园这片“净土”;第二,“外行管内行”加剧了教育的管理成本增长,大量学校行政管理处于无效或低效状态。

那么,如何看待和应对教育管理面临的这种汹涌的“外行管内行”现象呢?

一、明辨是非曲直,选择性开展活动。面对上级各种纷至沓来政策、通知、要求、学习、规定、活动、汇报、检查、验收、评估……学校要善于甄别,哪些该认真组织,哪些可以暂缓,哪些必须舍弃,哪些只要应付?据统计,201591011三个月,我所在的学校总收到上级文件160份,2016年同期便增加到233份,2017年同期高达260份,除去周末或假期,平均每天收阅4份文件。可见外行管理内行!最明显的是文件频发,转嫁本该由上级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无端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学校专设一位校长处理文件就够了,哪还有精力开展其他工作?倘若校长不能选择性地开展活动,那么焦头烂额、晕头转向、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心力交瘁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学校切不可万事“依文”行事,否则可能被搞得找不到办学方向。

二、明确中心工作,修炼好教学内功。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定要固守“心中有教学,质量硬道理”的思想,抓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永远是校长(或分管领导)的第一要务,校长一定要善于研究和反思教育教学管理,并深入第一线,出台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各种检查验收评估中,尽可能不动或少动一线教师,让教师保持一颗安静于教学的心。

三、熟悉事务处理,明确办事三层次。任何一个希望把事情做好的领导,都希望的手下人不仅有能力提出问题,更希望手下人能解决好问题,所以,在处理学校事务时,尽量按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看处事的方法方式是否与上级领导或文件要求有冲突。一般来说,上级文件怎么要求就是怎么开展工作,上级领导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种照葫芦画瓢的办事风格,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低层次的管理者。那种明哲保身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不善于思考教育规律的校长,几乎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第二层面,上级文件可能有误,领导也会出错,那么,管理者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要思考和斟酌处事的方法方式符不符合教育常识。李镇西老师说过,“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就是教育的真境界。”要明白,常识往往离真理不远;第三层面,思考处理问题有哪些方案可供选择,哪一个方式或方法更优?如若有更好的方案,再报请领导,这样,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更圆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