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不该回避的真实  回味《我的团长我的团》

(2009-04-17 15:26:58)
标签:

我的团长我的团

爱国主义

团长

真实

电视剧

娱乐

文化

分类: 评论热点事件

 《团长》不仅仅是一部戏,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      ——题记

 随着《潜伏》的热播,《我的团长我的团》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记得看完《团长》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情了,我早早在PPlive上先睹为快后,发现几家地方卫视还在为了收视率还争得你死我活……其实究竟是谁违约成了一笔糊涂帐,观众并不在乎电视台的忠奸黑白,他们关心的是万众瞩目之下的《团长》是否名副其实。

《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中不为人所知的一小段历史,揭示的是惊天动地的战争中被人遗忘的一小段战争,展现的是“国难当头,岂能坐视”的身肩“军人之命,与国同殇”的军人中的一小群看似灰头土脸、插科打诨的“炮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2年,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聚集于收容站:北平人孟烦了、军医郝兽医、湖南兵不辣、东北佬迷龙、豆饼、要麻、蛇屁股等等,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主人公不是正规远征军,可将他们定位为散兵游勇溃军——灰头土脸,插科打诨,猥琐之极,比边缘更边缘,比绝望更绝望。

 

有人说:“他们从一出场就是一帮溃不成军的酒囊饭袋,每个人都怀揣心事各有所图,只是被时事所迫,逼着去打、最终打成了英雄。”的确,这部戏没有像其他的战争片那么主旋律,没有塑造和神化某个英雄,只是试图真实的再现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下军官、战士、百姓们不同的状态。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炮灰们,真实得让人觉得埋汰,却伟大得比以往任何作品里的英雄都显得高耸。

 

爱国主义不是在安逸时,人们嘴上空喊的口号;不是身居高位的“上峰”们,愚弄人民的号召……真正的爱国是潜移默化在每个国人心中的那份归属感。是在外国入侵时,国人紧紧捍卫的东西。

 

面对战争和灾难,每个人内心都会怯懦、茫然和犹豫不决,所以才有了一场场抗战的溃败,才有了大片国土沦丧日寇。剧中来自五湖四海的跑灰们有的诚实无私、有的虚伪狡亵,人性的范畴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这群人中都能够找到对应点。于是,他们有的贪生有的怕死,有的奸猾,有的英勇无畏...导演浓墨重彩的写人,写面对战争死亡和艰难困苦中的人性,写基于人性而迸发的人类最真实最朴实无华的情感。避免了写形式化的爱国主义,让人感到格外真实。

 

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招人喜欢,还招来了诸多非议。虽然我知道对于一部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每个人都是把自己的选择性注意的那部分作为切入点来管中窥豹。但是我想借这个现象说说我们国人的一种诟病:害怕真实,回避真实。

我们从小看了太多主旋律的东西,其中很多的爱国主义是形式化的。一定程度上是神化了英雄,又妖魔化了敌人。我们忘了,在战场上殊死拼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和我们一样,勇敢而又懦弱的人。其实面对战争和灾难,每个人内心都会怯懦、茫然和犹豫不决。每个人都想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我想大多数敌军和我们并没有仇,他们可能也是被迫参与的这场战争。所以当看到《团长》里炮灰们和敌人隔江唱歌,相互挑衅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两群被迫远离家乡,去打一场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的战争的人们,他们之间本无仇恨,他们并不想战争,也并不想死亡。但他们必须要打,因为他们都是炮灰,都是两军乃至世界的“上峰”们在谈判桌上的一粒棋子。我感到悲哀,不仅为他们,也为自己,为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在不同层面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也是炮灰,被人利用的炮灰。

看惯了“高大全”作品的我们,突然看到了试图真实再现历史的《团长》后自然不适应,觉得英雄怎么是灰头土脸、插科打诨的痞子啊,英雄怎么也会害怕啊!英雄明明都是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嘛!我想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值得每个影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团长》不仅仅是一部戏,也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最后借这部伟大的作品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