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教师“参与者”角色
(2012-03-22 08:35:50)
标签:
学生学习参与者课堂身份角色教师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话说教师“参与者”角色
老竹
新课改至今快十年了,如今开始重视自下而上的课改,也即校本课改。于是不少学校闻风而动,开始着手学校的课改。一所学校的校长,拿着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要我“指点指点”。
对于教学我向来最看重的是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教学效果;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于是我先从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问这位校长,他回答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是的,不少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是这样提的,但是我以为还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参与者。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了,走进课堂你仍然会发现不少老师的课,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涨,探究的氛围不浓厚。因素很多,但教师“参与者”角色缺失是关键。教师没有“参与者”角色,就很容易居高临下,教学就可能成为一种“灌输”,“引导”就可能成为一种指令和强制,“促进”
我们都说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为什么?因为蹲下来,孩子就和你处在一样的高度,在你是对孩子的尊重,在孩子就觉得“平等”了,于是他自然地敞开了心扉。如果你站着,即使态度和蔼、语气亲切,但因为你高高在上,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种威压,缺少安全感而拘谨。许多时候,教师嘴上说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营造民主的课堂,但在课堂实际中仍然不知不觉地强化自己“教师”的身份,平等也就成了空话。只有放下架子“蹲下来”,如萧伯纳所说的“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与学生一道参与活动,消弭师生间的距离,一起学习、讨论、探究,一起平等对话交流,无拘无束地表达意见,分享各自的感情和想法,从而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教学始终洋溢着民主、融洽的气氛,生动了课堂,学生的学习便充满了活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能力的习得和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有赖于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获得,教师只能是“辅助”。所以教师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姿态,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师唯有真正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求,欣赏学生的“闪光”之处,相机予以评价、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困难时施以援手,当学生疑惑时予以点拨,当学生表达不清时给予搭桥引路,当学生回答错或与众不同时时让他说出理由……这时候教师的你就真正成了一位学生信赖的学友、“平等中的首席”、可亲的导师。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味着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和平等对话者。优秀的教师总是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李镇西老师说:“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我都和学生同题写作,在作文讲评时,我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评判,同时我又给学生讲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构思、如何遣词造句的。我深深感到,对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作文指导方法。”同样当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自然而然地以平等的参与者(对话者)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给学生一种观点碰撞,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得到启迪与深化,或获得智慧与方法。比如学习《项链》一文,当学生创作出多种的“结尾”,并一一作了理性的评价之后,作为参与者的老师自当创作自己心中最精彩的结尾,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故事的必然发展和人物性格的使然,作为“平等对话者”的一种观点,让学生回归文本来评价。如此“参与”师生都得到启发与提升,并迸发出进一步探寻更佳结尾的激情。在这里,无论作文还是故事结尾续写,因为教师成了参与者而没有了居高临下的灌输与指导,有的是教师平等的交流与分享;在这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尊重、爱、感动和快乐。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间这种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人文的关怀。当课堂里闪烁着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回荡着师生情感共鸣的音符、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关爱时,教与学真正变成了一种探究的乐趣,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
教师,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真的非常重要。可以说,你能够真正做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你的教学从过程到效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这样的课堂里,你和你的学生没有智力的疲劳,有的是学习的乐趣,探究的兴奋,交流的满足,收获的喜悦,不仅学习效益提高了,重要的是师生的生活质量提升了。
(老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