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沈晓谦――读苏秀老师《我的配音生涯》有感之六

(2009-05-06 21:14:19)
标签:

配音服务

配音

杂谈

  我是一个沈晓谦迷。过去他在上译,他配音的电影我都会去看,现在他离开了,如果出了他配音的DVD,我都会去买,买回来反复看。在我看来,他是90年代上译最出色的演员,不仅如此,即使把他与老一代配音演员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正因为此,我也为他鸣不平,他得到的承认太少了。如果说一般观众对他缺乏了解还情有可原――谁让沈晓谦生不逢时,赶上了译制片的萧条时期呢!但是译制片迷对他的无视我觉得就不好理解了,配音毕竟不是高科技,好坏应该一目了然。  苏秀老师的书为沈晓谦单独写了一篇,3页,评价甚高。其中四次将他与邱岳峰放在一起比较:  “他配戏的感觉很像邱岳峰,节奏感也是那么强”;  “他配的人物,也像老邱一样传神,一样鲜活”;  “像晓谦、邱岳峰这一班人,既使他们配的人物充满魅力,提高了配音艺术的档次,又为铸造上译厂的品牌出了力”;  “我觉得他不仅像老邱一样才华横溢,对事业也像他一样痴迷……”  这样的评价真让我开心,感觉就像说的不是他,而是我。  毫无疑问,苏秀老师的评价是权威的,我认为也是公正客观的。《我的配音生涯》写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配音演员,对名气最大的邱岳峰、毕克也着墨最多。但是对沈晓谦的评价却丝毫不比其前辈低,尽管他最没名气。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老师不是势利之人,她不是“唯名气” ,“唯资历”,而是“唯才”,“唯德”――她不是说沈晓谦对事业像邱岳峰一样痴迷吗?  尽管苏老师对沈晓谦的配音做了十分精当的评述,不过作为观众的我还是抑制不住冲动,想说说他的配音给自己的印象,与求同译迷们的交流。  从《西北偏北》说起。前几天刚刚买了有上译配音的DVD(当年影院公映的片名叫《谍影疑云》),沈晓谦配里面的反一号。这部片子的译制时间是1988年,当时沈晓谦从中戏来到上译厂刚刚两年,也就是二十四五岁吧,上译用人之大胆可见一斑,而上译对他的赏识也可见一斑。  我手头还有一部1989年沈晓谦配的片子,叫《赏金杀手》,他也是配的反一号。两个反一号,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规中矩。如果这两个角色让他今天配,会非常出彩,有魅力,可当时,与配对手戏的乔榛、严崇德相比,无论是声音还是人物感觉,都还稍嫌稚嫩,没能完全“压”住对方,更没有能像后来那样,把观众的听觉注意力都“夺”到自己配的人物身上。但是通过这两个反一号也能听出,他对配音的理解是在一个很高的水准线上。他声音松弛,语言自然,没有因为角色年龄大就故意压声音,没有模式化的“坏人腔调”。  据说上译选中沈晓谦就是让他来接邱岳峰、尚华的戏路的,但这一时期的沈晓谦,倒也配了不少小生。其中有的是喜剧或带喜剧色彩的人物,如《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1988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8年)。也有正剧人物,如《古宅之谜》(1987年)――这可能是他进上译后的第一个男主角,他把这个与他年龄相仿的角色的犹豫、彷徨的特质表现得非常自然和贴切(我有此片的录像带)。那时沈晓谦的声音还很年轻,虽不像他的中戏同窗任伟那样华丽,但年轻人的纯真气质显然是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来的。尽管今天的沈晓谦比当时的戏路不知要宽了多少,但我怀疑他是否还能配出当年的感觉来。  沈晓谦在配音上令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我自己的感觉,是在90年代中期。也许是90年代初期引进的译制片实在乏善可陈,使得今天我们无论是想搜寻对当时译制片的些许记忆,还是从市场上发现当年影片的DVD,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此,我对沈晓谦那一时期的声音的印象十分模糊。  1995年开始引进的大片,让我们有了领略沈晓谦才华的机会。他在《亡命天涯》中为汤米?李?琼斯的配音,可谓老到之极。此人亦正亦邪,一张坏人的脸,却总是以正义的身份出现。沈晓谦的声音造型,与演员气质十分一致。对于其性格特点――霸道、狡黠、适时的小幽默、不动声色下的古道热肠――每一处些微变化,沈晓谦总能配合得天衣无缝,至于情绪的大起大落,他更是游刃有余,而且绝不过火(2000年他在《双重阴谋》中再次为汤米李?琼斯饰演的警察角色配音,同样非常出色)。  1996年,在另一部大片《勇闯夺命岛》中,沈晓谦为好莱坞“准影帝”埃德?哈里斯饰演的将军配音,又让人酣畅淋漓地感受了一把他的魅力。尤其是将军在开场不久那段布置任务的演讲,以一句“实话实说先生们,我们处境危险”开头,声调不高,语气不重,然而台词寓于喘息之中,一种“大难临头”、“背水一战”之感,迎面逼来。其后语气几经曲折徘徊,直到最后斩钉截铁:“对当局的花言巧语我一直是耿耿于怀,但是现在,必须制止了!”可谓饱含情感,慷慨激昂! 正当我们的情绪被推向高潮时,沈晓谦却以让人意想不到的处理,轻轻念出了这段戏的最后一句台词:“上帝保佑你们,守住你们的阵地。”似轻描淡写,却显示出一个高级指挥官的举重若轻。  这一段戏的情绪,有好几个层次,沈晓谦对每一个层次以及相互过渡的分寸,把握得不能再好了。  他的精彩表现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与五角大楼谈判的戏中,他又生动地还原了人物与上一场戏截然不同的个性色彩:冷酷无情,从容淡定,咄咄逼人。似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我看过另一版国语配音的《勇闯夺命岛》,与沈晓谦配同一角色的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配音演员,声音气质与人物很吻合,如果没有听过沈晓谦的配音,我可能会觉得他已经配得很好了。但是两厢比较,不得不承认,在细微之处的把握上,后者还是小有差距。比如上述同一场戏,同样的一头一尾两句话,他都是情绪饱满,成竹在胸,其口气更近于一个直来直去的中级军官,而看沈晓谦配的人物,则有着另一番感觉,此人有深邃政治头脑、是个城府很深的上层军人。  沈晓谦教会了我们如何欣赏配音――什么是称职的配音,什么是完美的配音。  称职的配音能使你看懂人物在做什么,而完美的配音能使你看懂人物在想什么。  称职的配音能使你在人物的五句话中了解他的一种至多两种情绪,而完美的配音可以使你了解三四种甚至五种情绪――假如有这么多的话。  若说起沈晓谦从《西北偏北》到《勇闯夺命岛》之间的变化,我以为最大的,是他声音上的变化。八十年代的他声音还偏“薄”,遇到分量重的角色会有压不住的感觉,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把自己的声音锤炼得可厚可薄,可高可低,无论是阴险狡诈的坏人,还是正直善良的孙悟空和精灵鼠小弟,他都能以令观众信服的音色出现,而且非常自然,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任伟曾经说过,晓谦的声音本来没那么厚,他是练出来的。  在上译,沈晓谦配得最多的是反面角色和喜剧人物。这也是邱岳峰当年最擅长的。邱岳峰去世十余年后,沈晓谦全面接过了他的角色。苏秀老师曾多次说过,沈晓谦是“邱岳峰第二”。二人似有师承关系,但又没见过面,看来他们之间是艺术观念上的师承,即所谓“心灵的交流”。  二人也确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若为风流潇洒的角色代言,从声音上略输一筹,但若换了性格复杂、阅历丰富的角色,就是他们的得天独厚的“势力范围”了。简单的角色,对他们构不成挑战,难度越大的角色,他们越能如鱼得水,配音。看他们配的角色,不免产生联想,他们对人生百态,对世态炎凉,应该是洞若观火。  对邱岳峰老师而言,这不难理解,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阅历丰厚。然而对沈晓谦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了。我曾经问过苏秀老师,沈晓谦在生活里是不是一个很“油”的人,苏老师给予否认。可见,一个演员成功的本钱不单是天性和经历,对沈晓谦而言是什么呢?我揣测可能是悟性和用功吧。  听沈晓谦的配音,你会感觉他对角色、对剧情,乃至对影片的风格,有着透彻的了解,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对这部片子的理解,放心地交给你的听觉。   听沈晓谦的配音,你会有这样的感觉――配音还是必要的。如果主人公的性格或者剧情主要依赖对话推进,这种必要性就更加突出。  苏秀老师在书中提到沈晓谦在上海音像资料馆配过的两部片子:《闻香识女人》和《我的左脚》,认为他为艾尔?帕西诺和丹尼尔?刘易斯的配音很成功。这两个角色,正好是语言表达的两个极端:一个太能说了,一个太不能说了。当然他们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个性复杂,脾气暴躁。为这样的角色配音,台词揭示的,不单是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更多的,是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如果说人物的个性是河流,台词是漂浮其上的扁舟,那么配音就似驾船的艄公。河道复杂,水向难测,全凭艄公对水的感觉和判断。而沈晓谦,应该是最出色的艄公。  我有时又觉得配音演员像一个古代神话中的猜谜者:面对个性复杂的角色,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猜出对方的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并找出最准确的表达方法――我相信,如果在配音上真有如古时那样的猜谜比赛,沈晓谦一定是优胜者。  我无缘欣赏沈晓谦在《闻香识女人》和《我的左脚》中的精彩表演,但是,却欣赏过他对其他个性复杂的角色的出色演绎。《卢科纳案件》不是一部有影响的影片,但应该是沈晓谦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庭申辩这场戏中,他那段几分钟的独白,真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透过他那貌似真诚的语气处理,我们更切身感到了角色的虚伪、狡诈。而这种感受,是看原片所不易感到的。  听沈晓谦的大段台词绝对是一种享受。《美丽人生》中他有两段较长的独白,一段是主人公圭多站在学校桌子上大谈“肚脐眼儿”,另一段是在餐厅大谈“龙虾”。若看原片我们似乎很难理解这两段台词(尤其是第二段)与影片的主题有多大干系,但是通过沈晓谦绘声绘色的演绎,我们好像明白了编导的用心,这是在展现人物的个性和他积极的生活态度。  罗伯托?贝尼尼扮演的圭多,绝对是一个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典型,多少有些“无厘头”。讲话有时夸张,有时真实。至于哪句虚,哪句实,你可以放心地跟着沈晓谦走,他给出的谜底一定是正确的。沈晓谦配音的另一个特点,是台词非常生活化。近些年的西方电影,已不似早年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那样,须把台词说得字字矶珠,句句圆润,我们看现在人家的电影,生活得不能再生活了,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而我们的配音呢,有不少却是“艺术得不能再艺术了”,难怪观众对一些译制片不满意。沈晓谦是深谙此中之道的,无论你是看过原片也好,没看过原片也好,他的台词总能使你感到与原片人物表演的距离很近很近。比如1999年译制的美国影片《罪犯是谁》(DVD片名《迷色布局》),我认为就是沈晓谦的配音与原片生活化的表演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代表之作。  当然,他的配音也不是一味生活。他当然很懂要还原原片风格,对一些夸张或搞笑的角色,他决不吝啬自己的气力和情感。如美国影片《再续前缘》(DVD片名《头条新闻》)、《超级肥妈》、《电影节的贵宾》,台词都是大开大阖,跳进跳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沈晓谦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的分寸。  我曾听过翁振新老师在《声音传奇》中对配音的一番比喻,他说配音演员就像是舞伴,而不能做舞主,角色如果跳的是慢三,你不能跳快四。如此看来,沈晓谦还应该是一个绝佳的舞伴。  对我来说,沈晓谦的远离配音,绝对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它让我失去了说服自己及走进影院观看译制片的理由。90年代后期,上译厂能吸引住人的声音已经很少,只有沈晓谦和尚华老师是例外,他们每次都能给我带来期待、惊喜和意外。现在,两个人的声音都与上译无缘。  沈晓谦离开上译前配的最后的片子大概是《拜见岳父大人》,他为罗伯特?德尼罗配音,我至今无缘看到。  幸运的是,沈晓谦与译制片的缘分未尽。2003年前后,他应中央电视台之邀,配音服务,在北京为卓别林和德?菲耐斯的系列影片配音(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一个国王在纽约》、《舞台生涯》;德?菲耐斯的《大饭店》、《疯狂的贵族》、《方托马斯》等),让我们有了一次欣赏他如何演绎前辈巅峰作品的机会。  从那之后两三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听到有关沈晓谦配音的消息。可能我还会像当年邱岳峰去世后,要用几年时间才能适应没有他声音的译制片那样,也要用若干年时间才能忘却作为“邱岳峰第二”的沈晓谦。不同的是,邱岳峰的告别人世,是一件无可挽回的事情,而沈晓谦的告别配音,真的是无可挽回的吗?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有偿转载请务必通过我们取得作者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