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 之——海慧塔

标签:
海慧大师金代银山塔林斗拱八大灵塔 |
分类: 南京内外 |
海慧大禅师塔位于五塔之中心,塔身正南券门门额阴刻塔铭,上书“故祐国佛觉大禅师塔”(下图)。因晦堂大禅师封号也称佛觉,为避免混淆,故以大师之法号称此塔为海慧塔。
金大定六年(1166年)的《重建大延圣寺记》碑文中有一段描述海慧塔的文字,云:“示生临济村,示灭长庆寺;非灭亦非生,谁明佛觉意;分彼黄金骨,葬此白银峰;宝塔耸霄汉,僧来访灵踪。”
海慧大禅师琼公于金皇统五年(1145年)于金上京(哈尔滨阿城)长庆寺圆寂,灵骨分五处建塔,银山塔林海慧塔为其一,这座塔也是海慧五座墓塔中如今仅能找到的一座。
“云门之宗,因佛觉而盛”,佛觉大禅师海慧的贡献、威望和地位决定了其墓塔在银山塔林中的位置,是五座主塔的中心,是主塔中的主塔(下图)。游人来此,目光会直接一下子聚焦在海慧塔上,四角之塔往往容易被忽略。
把目光聚焦在中塔海慧塔上,观形制,结合山势,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初见易县太宁寺双塔中大塔(下图右,图左为海慧塔)的感觉,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天色、背后的山,更主要的是形制的相近。
二塔形制的相近包括塔身形状、层级、以及塔身各部分比例的接近。更重要的是八大灵塔替代八角圆形檐柱的手法。在河北涞水、易县、蔚县、涿州等地的辽代砖塔(参见下图),都是把第一层塔身转角处理成八大灵塔,这是幽云十六州地区辽塔的标配。
转角雕成八大灵塔,不设檐柱,自然就无需连接檐柱、并于檐柱上相交出头的阑额。为了承托斗拱,仅设交角出头的普拍枋,阑额的位置则代之以如意云头。这种手法完美解决了不设檐柱之后阑额何去何从的问题。
拍一张海慧塔转角八大灵塔旁边配后塔(下面二图),有一种转角小塔跃然而出的感觉,别具韵味。值得注意的是,墓塔的正南面并非真门,和其它三面一样皆为假门,这一点与佛塔不同。
在塔林中徜徉,总体感觉海慧塔辽金风格浓郁,但唯斗拱似有不妥。远观海慧塔斗拱(下图),整体感觉略显扁平,似乎不够厚重,和辽式砖仿木斗拱有别。
甚至其耐看程度不如前二塔(晦堂塔和懿行塔)的檐下斗拱,原因何在?(下图由左至右依次为懿行塔、海慧塔、晦堂塔的补间斗拱)
海慧塔的斗拱一度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远观很像元代的风格。若真是元代所建,那塔林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了。
远观海慧塔的斗拱缺少辽风,但走到塔下细看还尚可,问题出在令拱上。令拱影刻出卷头,补间的令拱和转角的令拱影刻成鸳鸯交手(下图)。其它辽金砖塔中处理成鸳鸯交手的也有,但跟前二塔(晦堂塔和懿行塔)比,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不知堂堂银山塔林为何在主塔上偷懒?唯一的解释就是主塔年代最早,当时尚无塔林,尚无其它塔作为参照,因此也就无所谓偷懒与否。
再看看前文提到的让我一下子想起来的易县太宁寺双塔中的大塔,此塔令拱的卷头也是影刻(见下图),与海慧塔处理手法一致。但相比之下,易县此塔的转角斗拱距离较近,补间斗拱空间局促,如此处理有情可原。海慧塔如此处理则显得比例有些失调。
此外,我在2012年游览易县太宁寺双塔时,得出了券门券内的飞天雕刻图案为辽金塔系之仅见的结论。但现观银山塔林,上面观点不攻自破(下图中可见海慧塔券门券内的飞天雕刻)。
海慧塔、晦堂塔、懿行塔的密檐檐部结合紧密,完全看不出二层以上塔身(下图),处理手法与易县太宁寺大塔一致。但与其他金代塔又不一样,所以说,金代仿辽式塔并无统一的风格,属于辽代塔杂变的产物,杂变体现在多个方面。砖塔的辽金之辨依旧是一个学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