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多宝佛塔

标签:
古塔明代八大灵塔开滦古冶 |
分类: 蓟平五州 |
我们离开玉田,掉头东行,准备前往唐山市古冶区,寻游古冶多宝佛塔。
古冶位于唐山东北25公里,为唐山的一个市辖区。“古冶”这个名字,可能知名度不高,但提起开滦煤矿,估计就是无人不晓了。古冶区是一个矿区,位于开平、滦县之间,开滦煤矿的主矿区就在古冶。
古冶矿区形成于清代末年,包括林西、赵各庄、唐家庄三大矿,林西在东南、赵各庄在西北、唐家庄在东、中西部就是古冶,四部分彼此间的距离在两公里半径之内。
而古冶本身并非矿区,远在煤矿尚未开采之前,古冶就已形成村镇、集市,清末修通铁路后古冶设站,城镇藉此迅速发展。
三大矿建立后,各矿都有铁路与古冶相接,古冶成为这一地区的生活、商业、交通、物流中心。这一地区后建制成为唐山市东矿区,1995年以中心城区的“古冶”更名为古冶区。现古冶与其他三个矿区已经连成一片,区政府也搬到了唐家庄,而我们要去寻找的多宝佛塔则位于赵各庄西北。
我们从承唐高速转入京沈高速,在古冶出口下道。下道后南行,首先抵达的就是古冶区最北部的赵各庄。
在赵各庄经问路后,我们向西北方向的山沟中驶去,此沟地势较低,一路颠簸、一路下坡,多宝佛塔就位于沟中一处厂区门前(下图)。
多宝佛塔所处沟谷名为甜井峪,塔北山名白云山。
此塔八角七级,粗观之与河北西部的诸辽代密檐塔造型相近(下图)。现存具有河北西部风格的辽金塔多位于河北中西部与山西东北部诸县,那一带属幽云十六州地区,而地处冀东的古冶则与幽云十六州无关。
细看此塔,其幽云风格主要体现在转角的八大灵塔上(下图)。
而其他细节,与幽云辽金塔则有显著的区别。
首先是隅面素平无假窗(参见上图)。
其次是斗拱的风格、阑额交角出头后的形状、转角铺作出正华拱,都不是辽金风格(下图)。
我们在塔下观塔时,感觉此塔的斗拱等构件很新,不知其修复是否有依据。同时又有几位居住在附近的老者向我们描述此塔经1976年地震后的惨状,“这边全没了”、“上头也是后修的”,让我怀疑此塔究竟能有多少是原构。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张老照片(下图),以及地震后此塔保存尚可的文字,我便不怀疑了。估计此塔受地震影响不大跟其高度(13米)有关。
如果多宝佛塔仿木构件的形制并非近年维修后所改,那么此塔应属于明代所建的仿辽式塔,要知道,明代在北方仿辽代风格所建的密檐塔还是为数不少的,技法还是很高超的。
正南面阑额下镶嵌的石碑似乎也印证着这一点。
下图为石碑上“多宝佛塔”四字,落款为“万历甲午成道日立”,万历甲午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巧合的是,今年也是甲午年,万历甲午距今已420年了。
然而,据民国三年《滦州志》首卷记载:多宝佛塔建于金代,明代重修。
如此看来,如若县志属实,那么明代对此塔进行了大修,此塔细部有着浓厚的明代风格存留,即便是此塔那河北西部风格的转角八大灵塔,其塔檐的雕造方法(下图)似乎也与辽金塔不同。
当地老人讲述,多宝佛塔之东原有小砖塔一座(县志也有记载)。此处的白云山为“滦州十景”之一的“秋岭松云”。古冶区原为滦县辖地,难怪在《滦州志》上能找到有关它的记载。
最后看看此塔的其他部分,
下图为基座
下图为东侧券门,门侧有对联“阿閦居震卦,持国握乾坤”,对联中的“阿閦”二字,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密教五方佛。
但另外三面对联文字中并未出现其他三佛名号(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南、西、北三面,对联内容依次为“不染千年塔,难磨半圣身”、“法船超苦海,仙乐引群生”、“寻声周沙界,慈悲满大千”)
这对联应是明代大修时所题写,明时此地的密教信仰估计仅剩下残存的记忆。
此塔现在也是一座斜塔,从东偏南方向上看,倾斜明显(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