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棱观塔(二)

标签:
辽塔玲珑塔浮雕斗拱朝阳 |
分类: 大凌河畔 |
离开黄花滩塔,我们继续沿大凌河北岸西行,路况开始变差,柏油路上的大坑一个连着一个。沿途经过一个叫八棱观的村子,而西南方向上的八棱观塔,距离八棱观村尚有一段距离。
我们把车停在八棱观塔所在小山(见下图)的西南,这里是朝阳市龙城区与朝阳县的交界之处。
八棱观塔八角十三级,塔身雕刻华丽,上出层层斗拱,下雕佛像、仰莲等浮雕。再加上塔身比例相对细长,有一种玲珑宝塔之感(下图)。
八棱观塔也是最近一两年刚刚维修完毕,塔刹为维修时所加。尽管八棱观塔表面亦经维修所粉刷,但其塔身本涂白垩,维修之前也是垩久而不褪色,跟黄花滩塔相比,其洁白更接近本色,并不像黄花滩塔维修后显得那么刺眼(下图)。
第一层塔身砖雕佛像,主尊趺坐于莲台之上,无龛,莲台突出塔身甚多(见下图)。大平房三塔在佛像处理上,不用券龛,与兴中府辖地几座无龛的方塔相类似,看来此做法是受到了邻近兴中府的影响。
八棱观塔第一层塔身相对较矮,每面塔身宽高比接近于一。主尊未用券龛也许是出于塔身高度不够的考虑。主尊背后有一条横额,将每面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主尊两侧胁侍位于下半部,飞天位于上半部,胁侍与飞天皆形体较小。此外,由于第一层塔身较矮,主尊头顶的华盖距离主尊头部很近,宛若大沿帽一般。(参见下面两图的新旧对比)
通过对比193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发现70多年前的八棱观塔,其保存状况远比现在要强,主尊的头部、宝冠均保存完好。老照片上的塔看起来比新照片还要新,看来主尊头部的缺失又貌似为1960年代所为。
可绕到塔身的另一侧,发现主尊的头部都在,只是有的缺失宝冠(下图)。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伙梦想发财的盗贼,丧心病狂,竟用炸药炸塔,妄图盗掘地宫。尽管塔没被炸倒,但却给八棱观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塔身缺失部分都应该与这次被炸有关。
八棱观塔的塔身八面皆雕佛像,无门无塔心室,与同处大平房镇的东邻东平房塔和黄花滩塔不同。从卫星地图(下图)上可以看出,八棱观塔并没有哪一面明显南向,如果有门有塔心室的话,尚易判别哪面为正。
我们来看一下卫星地图上南偏西这面的主尊,其手印不清,但感觉或多或少有那么点像大日如来的智拳印(下图,为“古塔寻踪”拍摄),此面有为正面的可能。
但比起南偏西主尊,南偏东主尊是八面中保存最完整的。主尊头部左侧,华盖之下还有垂幡(下图),八棱观塔的华盖与大部分辽金塔的华盖大相径庭,增饰垂幡大大的加强了其艺术效果。南偏东主尊面向大凌河,亦有为正面的可能性(如果大平房三塔的兴建与大凌河有关的话)。
八棱观塔的斗拱也很有特色,栌斗之上的砖质实拍拱(上图中能看清),为辽代砖塔中罕见。每层的补间铺作随着每层宽度的缩小而变化(如铺作朵数、斜拱的使用等);铺作数亦随着每层高度的缩小而变化(第一层为双抄五铺作、二至六层为单抄四铺作、七层往上为斗口跳)。(见下图)
阳光晃眼,看斗拱费劲,不如阴面看得清(下图)。
最后看看基座,须弥座为三束腰,之上为硕大的莲台,共浮雕四层仰莲(下图)。
对于八棱观塔的年代,通常的说法是:辽代初年,建州城与八棱观塔隔大凌河相望,后由于大凌河泛滥,建州城东迁至大凌河北岸的今黄花滩村一带。所以八棱观塔应建于辽代前期,而黄花滩塔为建州城搬迁之后所建。
可事实上,八棱观塔为辽末建筑,其层间斗拱的使用符合辽末的时代特征。经博友“风雨行进”考证,八棱观塔用砖规格杂乱,存在拆除旧建筑的“二手砖”,充分体现了辽代末年既痴迷佛教,追求建筑样式的华美复杂,又因经济极度匮乏,不得不通过使用废旧建材来节省投资。此外,维修前八棱观塔顶部为平顶,无塔刹,更证明了就在八棱观塔还差一点点就将完工之时,此地遭金军攻打,佛塔因战乱而停建。
下图为在塔前向东南方向眺望,一桥飞架凌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