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源影塔

标签:
古塔金代楼阁昌黎秦皇岛 |
分类: 蓟平五州 |
2013年的7、8月份之交,策划了一个两日六县市访塔游。
清晨5点,乘坐沈阳北——昌黎的列车,上午10时抵达河北昌黎。(下图)
河北省昌黎县,北枕碣石山,坐落在辽西走廊的最西口,与走廊东口的锦州遥相呼应。
昌黎县境,自古为辽西郡辖地,县城始建于唐代晚期,为侨置本设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所建。
辽代,此处成为营州广宁县,虽属南京道所辖,但并非幽云十六州之一。
至于“昌黎”之名,本非此地所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郡县名称“昌黎”本位于辽西义县、朝阳一带。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郡望也是在辽宁西部,而并非今之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今天的昌黎县其得名是在金代,其得名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重名。金初,昌黎仍沿用辽代的广宁县一名,但金天会元年(1123年),以唐玄宗钦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的“广宁”之名,升医巫闾山山前的辽显州(今辽宁北镇)为广宁府。这样一来,金代便出现了两个广宁。
直到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为避免重名带来的麻烦,将历史上颇具盛望、但废置已久的古“昌黎”之名,为这个金中都路所辖的广宁县命名,改广宁县为昌黎县,直至今天。
昌黎源影塔位于县城的西北方向,出火车站后按大致方向前行,不多时就望见了高耸的古塔。
天气湿热,尽管阳光直射,但仍感觉是雾气茫茫,不见蓝天。
昌黎源影塔位于一片民居之中(下图),在塔下环绕多时,方找到通往塔下的胡同。
下图为昌黎源影塔全景
源影塔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第一层塔身上的砖雕,八面塔身被雕成八门楼、八角楼,以阁道相连,如同天宫楼阁一般(下图),这种构图为中国佛塔中所仅见。其正面楼门上饰有门钉。
至于断为金代的原因,据悉是源于1982年维修该塔时在第二层檐下一砖洞中发现的一锡质函匣。函匣匣底阴刻 “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字样。匣内底部放有铜钱七枚,年号为庆历、熙宁、元丰、元祐、建炎,皆为宋钱。
维修该塔的同时,还发现明钱及清钱,但明清铜钱并非位于此函匣中。这说明几枚宋钱为建塔之时一次性放入,宋钱上的年号中,南宋的“建炎”为最晚,说明此塔当建于与南宋初年相对应的金代初年。
下图为源影塔第一层檐下斗拱等仿木构件,其辽金风格明显。可其楼阁构图实在是太另类了,不见于其他辽金塔,在此塔始建年代已被断为金代的前提下,楼阁图案究竟是原装的?还是明清维修时所增补呢?
首先是明清维修碑记中不见关于增补记载;
其次是砖雕楼阁檐下的斗拱,尽管相比檐下斗拱不够精致,但也是辽金风格;
再次看倚柱上所雕角楼的收顶结构,葫芦型,似为始建时在倚柱上所雕刻,角楼下所雕八大灵塔,也与整个楼阁浑然一体。(见下图)
所以我觉得砖雕楼阁应为原装,属于金代的标新立异之作。
除此之外,源影塔标新立异的特点还有其层间斗拱。源影塔层层檐下皆设斗拱,除第一层为双抄五铺作,第二层为单抄四铺作外,其他各层檐下皆为斗口跳。值得注意的是,其奇数层檐下的补间铺作皆出45°斜拱,偶数层则无。(见下图)
塔下的文保碑上还记载了源影塔的得名,其名源自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昌黎知县杨于陛在主持重修塔下寺院时,因塔下有井,以“水自有源、塔自有影”之意,定寺名为“源影寺”,塔于是便被称为“源影塔”。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昌黎源影塔差一点毁在我们当代人手中。
1976年唐山大地震,昌黎源影塔虽未震倒,但破坏严重,塔身倾斜,成为危塔。为了保护古塔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昌黎县相关部门决定拆除古塔。上报河北省后,省里表示同意,但拆塔费用由当地自筹。但由于经费不到位,当时又忙于抗震救灾,拆塔工作并未进行。直到1982年,昌黎县政府拨款一万元拆塔。在拆塔即将动工之前,又一次请示了省里,这次省里并未同意,而是通知拆塔暂停。时任的河北省副省长徐瑞林同志说:“一座历史古建筑,来之不易,拆掉就无法恢复了,只要能抢修就要抢修,还是慎重为好。”就这样,这座千年古塔保留了下来,昌黎也没有失去它的标志性建筑物。
午休过后,天色也不见好转,看来也没有补拍照片的必要了。于是回到昌黎火车站,静待下午13:55的火车,准备前往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