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白塔(二)

标签:
古塔横额半圆雕萧太后辽阳府 |
分类: 东京其他 |
2013蛇年春节期间,找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再一次来到历史名城——辽阳,这是我第十次来到辽阳。白塔公园的围墙已拆,节日期间,游人如织(下面二图)。
辽阳白塔(下图)形体高大,高度(含塔刹)达70米出头。
不与现代建筑物相比(下图),站在塔下,你是很难感觉出此塔的高大的。
此塔第一层塔身的阑额之下,还有一道横额,把第一层塔身分成两部分(下图)。
这种加饰横额的做法,仅见辽阳白塔与锦州广济寺塔,锦州广济寺塔体量与辽阳白塔相当,略矮于辽阳白塔。横额的使用应属于大型塔体的做法。
辽阳白塔亦采用了传统辽地的八主尊十六胁侍飞天的典型构图。其八面横额以下的构图基本相同,唯横额之上的飞天姿态有异。
四个正面横额之上的飞天呈立姿,其中正南飞天呈倒立姿、正北飞天呈跪姿、正东正西飞天呈站姿(见下图,由左至右依次为东、北、西、南面)。
四个隅面横额之上的飞天呈平姿(见下图,左至右依次为西北、西南、东南、东北)。
呈立姿的飞天,其人物雕刻较平姿飞天要更加细腻。事实上,由于空间的限制,每面塔身在水平方向的构图要比垂直方向上受到更多的约束,立姿飞天较平姿飞天比,更能充分利用空间,这也是一些小型塔体多采用立姿飞天的原因。对比下面拍摄时光线较好的几幅图(左上为正西飞天、右上为正南飞天、左下右下为东南面二飞天)。
可见立姿飞天要较平姿飞天更加精美。
除精美的飞天外,此塔的十六尊半混作砖雕胁侍菩萨可谓是雕刻细腻、手法绝伦逸群,是辽阳白塔的最大特色(见下图,左上为正南胁侍、右上为东南胁侍、左下为正西胁侍、右下为西南胁侍)。辽阳白塔塔身所雕刻的菩萨和飞天面庞圆润饱满,微睁双眼,神态格外安详。
但佛龛中的主尊,其风格却与两侧的胁侍不协调(下图)。
有的主尊佛像背后尚存满布券龛的巨大火焰纹身光(下图)。身光与佛像相搭调,应与佛像为同时期维修所增补。
基座下尚有两层巨大的基台(下图),估计测量塔身高度时也是把基台的高度计算在内的。基座明显经过后世维修,其上的仰莲亦显呆板。
关于此塔的建筑年代,当前学界莫衷一是,有金世宗大定初期之说、亦有辽建之说。春节前几日,开原地方史专家高清林先生在他的博文“修订稿:《图说开原•38》崇寿寺塔”中提到了一乾隆本《开原县志》残卷。
下面引用高清林先生博文中的文字:
“大塔
注释:文中记:崇寿寺塔“道宗重熙六年始建成”。这里文字有误,“道宗”应为“兴宗”。兴宗重熙六年即1037年。」
辽圣宗之母就是大名鼎鼎的承天皇太后,萧绰萧太后。《残卷》中写道辽圣宗是在太平九年梦中太后托梦提及建塔之事。先假设此梦属实,那么会有两种可能,一是萧太后在世的时候东京辽阳府就已建有一塔;二是在太平九年(1029年)时,辽阳府就已建有一塔。
先看第一种可能,萧太后在辽宋澶渊之盟订立不久后就去世了,如果说萧太后在世的时候,辽阳府就已建有一塔,那此塔应建于公元十一世纪之前。辽代初年建塔不多,也无此财力,即便辽阳当时有塔,也有可能是前朝留下来的。
第二种可能,圣宗去世之前,辽阳府新建一塔。
但不管是哪种可能,都不可忽视一个问题,萧太后托梦所指的塔是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辽阳白塔?
总之,弄清辽阳白塔究竟建于何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谈一谈辽阳的得名。
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
辽阳最早的称谓名曰襄平,辽阳在没有被正式更名为“辽阳”之前,其历时较久的名称也无非只有两个,“襄平”和“辽东城”。
对于辽阳最终得名“辽阳”,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辽阳”二字的为人熟知,正如隋唐时期,许多诗歌中的名句,多出现“辽阳”二字。下面列举部分诗句如下: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崔颢(704~754),“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于濆(晚唐),“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义合齐死生,本不夸机杼。谁能守空闺,虚问辽阳路”
李益(746-829),“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事实上,我觉得“辽阳”之称也符合以山南水北为“阳”的地名命名方法,辽东地区位于黄海、渤海之北,隋炀帝尚留下“辽东海北翦长鲸”的诗句。以辽阳一名指代整个“辽东海北”,应是诗人的创造。“辽阳”读起来更加响亮,更富有诗意。所以,中土人士在诗歌中的“辽阳”通常可以指代整个辽东。诗句中,出于平仄和押运的考虑,把一些叙述辽东的地方写作“辽阳”,辽东首城亦常被写作“辽阳城”。
到了辽初,在这里建立辽阳府后,便正式将此地易名为辽阳,直至今天。辽初以“辽阳”命名,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辽阳”二字名称之响亮,于是以这久负盛名的二字为辽东地区的首城命名。
命名为辽阳,我觉得应与西汉的辽阳县无关,并不是如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由于辽人不察,并非是由于辽人误以为汉代辽东郡下辖的辽阳县位于此处而误命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