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独乐寺塔

标签:
辽塔覆钵仿木复原蓟县 |
分类: 蓟平五州 |
蓟县独乐寺塔(下图)位于蓟县辽代名刹独乐寺南,也叫观音寺塔、蓟县白塔。根据辽清宁四年维修时留下的石函,证明此塔的建筑年代比1058年还要早。
蓟县白塔现高30.2米,现存塔体为明代大修后的概貌(下图)。
关于此塔的形制,传统观点一致认为是明代在辽代密檐式塔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梁思成即认为此塔“盖在晚明,塔之上部必已倾圮,惟存第一、二层。而第三层只余下半,于是就第三层而增其高,使为圆肚之座,以上则完全晚明以后所改建也。圆肚上之八角部分,或为原物之未塌尽部分,而就原有而修砌者,以其大小及位置论,或为原塔之第六层亦未可知也。”
传统的观点常将蓟县白塔与喇嘛塔联系在一起,认为覆钵(即圆肚)形制是在元代以后传入中国内地。
然而,据《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文献《天津蓟县独乐寺塔》记载,1976唐山大地震,蓟县白塔遭严重破坏,覆钵开裂,文物管理部门决定将第一层檐以上拆除重修。当拆至相轮底部时,发现在现覆钵内还有覆钵,现覆钵为后代包砌的产物,内覆钵为辽代始建时的原物。内外覆钵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并且内覆钵表面尚有始建时的如意纹雕饰存留。
此塔的考古发掘、以及赤峰静安寺辽塔形制的确认,都证明了覆钵造型早在辽代就已出现,前面的几篇文章中已经总结,对于这种类型砖塔,其根本特点就是檐部(从第一层檐下方开始)往上不再具有任何仿木特征,出三层密檐,檐部形状为枭混曲线,半球形覆钵体直接置于第三层檐之上。
《考古学报》上给出了辽代独乐寺塔的复原示意图。但这张示意图,并没有复原出三层密檐,而是绘出了两檐一座(参见下面图中上图)。这种复原思路大致是参照了现塔的外形,现塔的第三层,即是作为覆钵之座(参见下面图中下图)。而且对于覆钵之座的复原,还参照了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这是错误的。
我根据《考古学报》中辽代独乐寺塔复原示意图,略做改动,给出一个出三层密檐的原塔示意图(参见下图左,右图为《学报》所载现状实测图)
对比上面两图,可见辽代原塔较现塔要矮,但亦是此种类型中现存最高大者。
同时,对于蓟县白塔现檐部上的覆瓦(见下图),也是辽时不应该有的,这一点在《学报》所载辽代复原图上体现了出来。现第一、二层檐上的覆瓦属于明代维修时,没有弄清原始形制,想当然的认为檐上应有覆瓦。(反叠涩上的覆瓦也属于仿木构的组成部分。对于檐部往上皆无仿木特征的塔形,覆瓦当然不应该有)
下面谈一谈上文经常提及的蓟县白塔、赤峰静安寺辽塔这种类型砖塔的三层密檐。我认为,说它们是檐亦可,说它们不是檐也可以。
说它们是檐,是因为其所处位置、给人的视觉形象确实与密檐式塔的塔檐相像。并且也具备塔檐中常用的角梁。
说它们不是檐,因为它们无任何仿木形象,确实不具备常规塔檐的几大要术。并且,以枭混曲线出檐,也与密檐式塔的叠涩出檐完全不同。
因此,我认为这三层像檐的结构不应该称为檐,而是作为半球形覆钵体的附属部分。即便依旧称其为檐,也与密檐式塔的塔檐有着本质的区别,且仅出三层,似为定式。所以,我觉得称这种类型为覆钵密檐组合式并不合适,这种类型塔的本质是辽代所创建的一种覆钵式塔。
其实对于花塔这种类型,其檐下的塔身也都是做成建筑的形态,也可以看成是花棒部分与亭阁式塔身组合在一起,然而却从未听人把花塔称作组合式。
所以,辽代覆钵式塔是一种独立的形制,并非组合。房山云居寺北塔的所谓组合绝不是辽代原构。
于是得出,辽塔形制共有四类:一为楼阁、二曰密檐、三称花塔、四名覆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