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庆化寺花塔
标签:
花塔涞水辽塔洛平易县 |
分类: 涿易二州 |
拍完易县燕子塔,我们打算按照计划,乘坐出租车至易县汽车站,再换乘长途客车前往涞水县城。然后找店入住,将行李等留在旅店,只携带必要摄影器械前往涞水县境的几座古塔。
可是,当我们与出租车司机一路闲谈,并谈及我们前一天游览过的易县太宁寺双塔时,出租车司机骄傲的告诉我们他本人就是太宁寺村人,还跟我们讲了与太宁寺双塔、净觉寺塔(位于太宁寺村,但半个世纪前毁掉)相关的一些情况。司机还问我们看没看村中的石碑,一块立在村民家里,一块倒在他家的苞米地里。
可我们前一天只见到了村民家里竖立着的那块,并不知道司机家苞米地里还有碑记,忙问大致是什么内容。具体内容司机也说不清楚,但他明确的告诉我们此碑上有“塔”字,可能跟净觉寺塔有关。于是我们立即决定重返太宁寺村,仔细读读出租车司机所说的这块石碑。
我们在易县县城调头西行,再一次从清西陵景区中穿过,来到司机家的苞米地中。原来这块碑的内容是万历三年(1574年)的《大明重修白塔院记》。记录了碑记的内容后,我们原路返回。
尽管我们比原计划浪费了约两个小时,但这一路上,我们与出租车司机之间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位司机的出租车包下来,穿过易县,不去涞水县城,而直接前往庆化寺花塔。至于那些沉重的行李,到时便存放于出租车上,交由司机看管,我们可只带摄影器材和水,轻装上阵。
事实上,从易县城北走232省道正途经庆化寺花塔所在的涞水县洛平乡,比从涞水县城前去要方便得多。
我们在洛平乡附近的村子里(也不知道是北洛平村还是东洛平村)问路,村里的老人口音很重,似乎在问我们是新塔、还是老塔?我们向老人们描述花塔,用了“花束”一词,老人听了愈加糊涂。
(这时我才觉得书中的“花束”一词是个非常不贴切的比喻,“花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束鲜花。花塔的形象其实更接近插着束束鲜花的草木辊子,叫做花棒似乎更合适。)
为了描述清楚,我还用“子弹头的形状”来跟老人解释。总之,费了不少的劲,问了好几伙人,走了不少冤枉路,终于,出租车停在一处养鹅场后面,我们沿着采石场车辆压出的车辙印,开始步行上山。(下图中可见车辆压出的车辙印)
山势平缓,远远没有攀登易县云蒙山时的疲惫,瓦蓝的天也带来好心情。但是博友江河湖海四方客曾经走错山头的阴影一直困扰着我,车走冤枉路尚不打紧,步行上山走了冤枉路可就要了命了。
好在没有走错,沿着车辙印走了没有多远,庆化寺花塔终于出现在视野中。(参见下面二图,花塔位于图幅右侧的山腰,图中还可见土红色的、如九曲回肠般的车辙印,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漫漫长路)
下图为行进中远望到花塔时所拍,
走到大约与花塔位于同一海拔时,离开车辙印,沿着山腰的岩石向花塔行进。总计能步行了近50分钟,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映衬着蓝天,先拍一张(下图)
花塔的体量算不上高大,20米高的样子。这跟其位于山颠有关,在山区建塔不比平地,能有如此规模已属不易。
花塔没有补间铺作,转角铺作的泥道慢拱之间作鸳鸯交手(见下图),这也是适合中小型塔体的做法。

花塔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是它的花棒部分(见下图),花棒部分共设小龛104个(其中双层龛16个)。小龛的数量和布置与北京丰台云岗的镇岗塔一致,但比北京房山的万佛堂花塔少16个。
再看塔身,涞水庆化寺花塔的四个正面皆为真门。这一点上与幽云地区密檐塔通常只有正南为真门、其他三面为假门的做法不同。(参见下面两图,左为花塔正南面、右为花塔正西面,皆为真券门)

庆化寺花塔有四个真门,但却没有塔心室,每面的真门内部各有一小面积空间,但四个空间并无环廊连接,仅在内壁上设有方孔彼此连通(参见下图,风雨行进拍摄)。
庆化寺花塔的基座与典型辽代密檐塔相近,下图为平座斗拱及拱眼壁上的雕刻,还有束腰上壶门里的乐伎人。

涞水当地有传说,说花塔之所在为黄帝近臣伶伦发明乐律、培训乐工、校准乐音的地方。此地因此得名“乐坪”,洛平乡之名亦由此而来。并以此得出庆化寺花塔上,操各种乐器的乐伎人也是源自此传说。这个观点大错特错,须弥座壶门中雕出乐伎人在辽宁、河北、山西等各地辽塔上几乎随处可见,并非为涞水庆化寺花塔所独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