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荆轲塔

标签:
辽塔易县幽云十六州年号干支 |
分类: 涿易二州 |
离开太宁寺双塔,在山下太宁寺村的村民家中观览了明弘治八年的太宁寺重修碑之后,乘坐该村民在易县县城务工的内侄的私家车离开了太宁寺村。
太宁寺村东南,是著名的清西陵景区。在领略了无数红墙白石桥之后,我们又回到了112国道上。112国道的大致走向沿着北易水河,北易水河从丘陵地带流向易县县城。易县县城——易州镇就坐落在华北平原的边缘。
辽时的易州下辖易县(附郭县)、涞水两县,其辖地基本上位于拒马河南,易州本不属于石敬瑭最初割让给辽朝的幽云十六州之一。易州在辽与后晋、后周、北宋之间数易其手后,最终于辽统和七年(989年)正式纳入辽朝版图。
(附:幽云十六州中最终入辽的只有十四州,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入北宋。后兴宗重熙年间,蓟州遵化县升为景州,再加上本不属于十六州的易州,幽云地区仍保持了十六个州的数量。故出于习惯,仍称为“幽云十六州”)
我们从西向东来,趁着太阳尚未西沉,正好可以先行前往易县城西的荆轲塔。
荆轲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西南3公里的荆轲山上,现已开发成荆轲公园。荆轲公园虽不通公交车,但十一期间仍有为数不少的游人自驾而来,这里是休闲的好地方。
登至山顶,为荆轲塔拍一张标准照(下图)。
关于荆轲塔的建筑年代,以前一直有一种说法:此塔始建于辽代,为圣塔寺内建筑,不久寺与塔俱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塔寺,并改圣塔寺为圣塔院,所以荆轲塔又叫“圣塔院塔”。
这种说法认为现存砖塔为明代建筑,我以前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我最初结识荆轲塔是通过10多年前所购《中国古塔鉴赏》一书中的插图(见下图),插图中的荆轲塔表面光鲜、色泽亮丽,几乎毫无古韵。再加上我当时对辽代塔也没什么了解,所以我一直把荆轲塔当作后世重建的产物。
可是当我真正站在塔下仰望,那大檐下典型的辽式仿木斗拱(下图),几百年后的明代如何仿得出来?还有塔身上方下垂的如意头,转角八大灵塔(下图),都与刚刚游览过的蔚县南安寺塔、易县太宁寺北塔等辽金塔相似,又如何会是明代的作品?
还有基座上的仿木构件(下图),基座下半部已经后世维修,但上半部依旧是辽式风格。所以,现存砖塔的主体一定是始建时的原物。
而荆轲塔的檐部(下图),到是有可能为后世维修时所砌。
对于荆轲塔的具体年代,塔下原立有《重修易州圣塔记》碑,落款为 “宋乾道二年,岁在癸未五月己卯朔二十四日建”。
这就是有名的“乾道”——“乾统”问题。
乾道乃南宋孝宗年号,孝宗时,整个北中国早已不是宋朝的领土,并且乾道二年(1166年)为丙戌年,与碑中干支“癸未”不合,所以碑记中的“乾道”明显为后人篡改所为。
而辽乾统三年(1103年)为癸未年,该年的五月朔(初一)也恰为己卯日。故碑中“乾道二年”当为“乾统三年”所改。荆轲塔应建于辽乾统三年。
塔南有明代所立石碑,上书明代御史熊文熙于万历十四年题字“古义士荆轲里”(下图中石碑,题字没有照清楚)。
荆轲是易县最有名的形象大使,所以易县城边诸塔中最完整、最壮观的一座就被冠以了“荆轲”的名号。除荆轲塔外,易县城边还有代表太子丹的燕子塔、代表樊於期的血山镇陵塔、代表左伯桃和羊角哀的黑塔和白塔。
按事先制订的计划,十一黄金周第三天中我们的安排就是易县城边这剩下的三座塔(黑塔已倒塌)。
拍完荆轲塔,我们观赏了日落荆轲山的盛景。我们注意到在荆轲山的西南方向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头,山顶上也立有一塔,经问询当地人后得知是易县白塔,山很高,上山没有什么像样的路,要么从水泥厂院里上山,要么从山后的张天峪村往上爬。
同行的博友风雨行进认为白塔等剩下的几座塔价值不大,应该省下时间赶往下一站。我望着高山上耸立着的白塔,回想起游太宁寺双塔攀登云蒙山时的艰辛,心中也打起了退堂鼓。
最后决定:明天只前往易县城南平原上的燕子塔,然后立即赶往涞水。涞水县的古塔中,决定放弃金山寺石塔,原因有三:一是据博友爱塔传奇描述,塔下有三只以上的恶犬;二是金山寺石塔也位于山顶,爬山异常吃力、耗时;三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砖塔。
做出取舍后,我们的行程就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天。省出来的一天,也许会有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