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太宁寺双塔(上)

标签:
古塔双塔金代易县太宁寺 |
分类: 涿易二州 |
10月2日晨,从涞源汽车站出发,登上涞源——涿州的长途中巴,准备前往易县西部云蒙山上的太宁寺双塔。
客车在太行山余脉间穿行,由西向东行驶在与拒马河相伴的112国道上。一路上走走停停,沿途又捡了不少旅客,约莫能过了3个小时,公路边闪现出皇帝陵模样的红墙,应该是清西陵之一道光皇帝的慕陵到了。我想起博友古迹寻游曾告诉我,去太宁寺要从慕陵东侧的路口进山,于是我们马上下车。
租了一辆三轮摩的,从慕陵东路口一路颠簸,约半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云蒙山下的小广场,有许多在十一期间自驾出游的当地地游客,也都把车辆停在这里。登山游塔,剩下的路必须徒步。
下面两图为在山下仰望山腰处的太宁寺双塔,有一种山间挂双塔的感觉。
开始登山,由于身体久未锻炼,还背着较重的行李,爬起台阶吃力得很,博友“天翔128”用了20分钟的路,我气喘吁吁、停停走走的用了50分钟才攀爬到许多资料中描述的一处绝壁那里。
登上绝壁,前面没了路,石面湿滑、但又有可供落脚,但宽窄高低不同的石阶,勉强可以攀爬,估计是古人开凿的梯磴。
沿着湿滑的石面继续向上爬行,听得已经抵达双塔下游人的欢笑声似乎来自斜下方,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走错了路,慌忙离开石面,沿着一条土道向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这条土道地势平坦,几乎没有起伏,登山的疲惫感瞬间消失。走着走着,双塔中的大塔(北塔)从林木间露出,继而完整的呈现在视野里(下图)。
北塔很精致,虽不是特别高大,但各组成部分非常完整,也属于幽云地区的典型辽式塔造型。在如此山地建塔,其难度较平地不知超过多少倍,尽管其体量较蔚县的南安寺塔略小一些,但它的修建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从大檐斗拱上看,各铺作之间结合更为紧密(下图),以适应其较小直径的塔身。
再看上面的十三层密檐,大致第十层往下的密檐直径都大于塔身直径(下图)。大直径的密檐,必须配以更为密集的檐间距,才不致使全塔整体比例失调。
塔身八面,四正面辟门,其中南面为真门,钻入北塔的塔心室,塔心室方形,斗拱为单抄四铺作(下图)。
北塔塔下游人太多,故先来到南塔面前给南塔拍片,南塔为密檐覆钵组合式塔,这种构型不多见。南塔正面朝东,塔身六面,正东、正西向开假券门。六面装饰内容依次为“碑——东门——碑——窗——西门——窗”(参见下面二图)。
关于南塔的建筑年代,北塔前立有一碑(见下图),碑上有“南塔基址、绍兴甲子”的字样,绍兴甲子年为为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十四年为南宋年号,此碑为明代所写,说明明人是奉南宋为正统的。事实上,公元1144年时中国北方属大金王朝,换成金代年号是皇统四年。
那么近在咫尺的北塔,会建于何时?先来对比一下二塔,
基座部分,二塔底部皆有大面积如意云头雕刻。束腰皆为一道,内设二壶门。斗拱承托勾栏平座,二塔勾栏图案亦类似。此外,二塔的仰莲瓣的数量、层数、花蕊数也都是一样的(参见下面二图,左为北塔、右为南塔)。
不同的是壶门内的装饰,南塔为伏狮(已残)、北塔为浮雕。(参见上图)
再来看塔身,二塔皆用小塔作转角倚柱,相当于阑额的如意云头,无论是形状、朵数、位置,都非常的一致。(参见下图,左为北塔、右为南塔)
不同的是转角倚柱小塔的形制。
最后来看二塔正面券门券内的雕刻图案(南塔为东门、北塔为南门,下图),双塔的图案惊人的相似,且都为辽金系塔中所仅见的二飞天,双塔的飞天图案似出自同一匠师之手。
总之,二塔各部分的装饰内容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应属同中求变,细部雕刻图案相似度高。
要知道,在古代,复制一件作品的难度非常之大。例如北镇崇兴寺双塔,双塔年代相差几十年,东塔为仿西塔所做,前面博文分析过,双塔塔身尺寸差异较大,佛像、华盖等图案几乎完全不同。
所以说易县太宁寺南北双塔的结构、细部雕刻图案之相似,并不是仿造的结果。合理的解释就是双塔出于同一工程队的同一群工匠之手,并且应为脚前脚后的同一时间段内所完成。于是太宁寺北塔的年代应与南塔几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