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京大塔(二)

标签:
古塔辽塔佛塔旅游古建筑辽代宁城赤峰大明塔 |
分类: 中京三塔 |
2004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了宁城。7年后的8月2日,我再一次见到了我钟爱的辽中京大塔。7年前的宁城之行,是我的第一次数码相机之旅,只是当时是借用别人的相机。此番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一定要痛痛快快多拍几“卷”。
下图为辽中京大塔(也叫大明塔,当地人称“大塔”)雄姿
博友“风雨行进”对大明塔塔身砖雕佛像进行了严谨、翔实的全新解读[1],下图为全塔砖雕最为精美的佛像:正南面主尊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
很多读物、文献看到正南主尊左侧幢式倚柱上的榜题“观世音菩萨”,再加上此主尊面容酷似电视剧《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的容貌,便想当然地认为此尊主佛为观世音菩萨,其他七主尊亦为倚柱榜题所题写的菩萨,并还引申到辽代的菩萨信仰。其实不然,八根倚柱上榜题所指的菩萨实为四正面主尊两侧的协侍,以正南面为例,主尊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慈氏菩萨(参见上图)。
大明塔塔身八方主尊为大日如来统领药师七佛,东南和西南两隅面主尊两侧雕四大天王,头顶无宝盖,宝盖位置雕三座须弥山,酷似宝盖(参见下图,图中只示出二天王),此四大天王为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西北和东北两隅面主尊两侧亦雕四大天王,上饰流苏宝盖,头后刻火焰圆光(参见下图,图中只示出二天王),其位格要高于东南、西南两面。此四大天王为功德天、大辩天、梵王天、帝释天。
下图为大明塔的一层大檐铺作。补间铺作六朵,上施椽飞,瓦垄。
大檐铺作为斗口跳,在华拱头之下,加垫了一层十字相交的小替木,用以辅助华拱,使之加大出跳[2]。华拱承替木、撩檐枋,不用令拱。转角铺作出角华栱,泥道栱和华栱出跳相列。转角铺作与相邻的补间铺作共用同一替木承托撩檐枋。(详见下图)
大明塔整个铺作层均用坚硬的柏木制作,和一般辽代砖塔以砖仿木的作法不同。以往的某些出版物中皆认为木制斗拱系清代维修所补[3],其实不然,大明塔的檐下真木结构铺作确是辽代原构(古建专家“国保”语)。
砖的抗剪切能力较差,烧制大号砖制斗拱部件既困难、又无法保证强度。即使是叠涩更多的砖层,也难以保证出檐深远。为了挑出与硕大的塔身相匹配的大檐,只能采用木制斗拱。大塔斗拱尺寸约合《法式》中的四等材,已经算是强度和韧性较高的等级了。
此外,大明塔木制普拍枋较为扁平(下图)。但其木制普拍枋较薄的特点,并不能证明其年代较早。大明塔身上木制普拍枋并非主承力构件,木制普拍枋下尚有砖制普拍枋承托,砖制普拍枋(位于上部仰莲之上)才是主承力构件,木制普拍枋仅起到连接木构铺作的作用。
大明塔二层及二层以上密檐叠涩砖出檐较缓,砖行数量多达8皮(见下图)。
但砖行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是唐代密檐塔风格的传承。辽代改建的唐代朝阳北塔各层叠涩厚度不足0.9米,叠涩砖行为9皮,而大塔第二、三层叠涩厚度约为1.3米,却仅用8皮砖。(参见下图,下图将大明塔的立面图[4]与朝阳北塔立面图[5]按同一比例示于同一张图上,图中二塔不在同一地平线上,是由于大塔的立面图是在大塔塔基覆土尚未发掘时所测绘,当时塔高73.12米,发掘后长高至80.22米)
通过立面图,还可以看到,大塔每层的塔身高度和出檐叠涩厚度差不多,而朝阳北塔的密檐间却几乎看不出塔身。所以,大塔叠涩施用较多皮数的砖完全是由于塔身规模宏大,尽管已使用较大规格的砖,但仍难以适应大规模塔体的比例。
同样,各层密檐也采用施以木椽辅助挑檐的做法,也是为了满足与大体量塔身相匹配的视觉需要。木椽上方反叠涩收顶用砖的行数较少,应该是只需压住木椽的根部即可。
所以说研究大塔,一定不能忽视其体量过大的客观事实。
除上述观点外,其他关于超大塔身的自身特点还有:
一、仰莲(下图)。如若按塔身尺度在塔砖上雕刻大瓣仰莲,那么大瓣仰莲的受力状况必然不佳,莲瓣易折、易裂、易分离。因而,大塔的仰莲并没有一味求大,而是以多取胜,在须弥座上部采用剔地起突的方式饰以两道仰莲。
二、万字造型(上图)。我一直认为大塔须弥座上的“万字”就是勾栏的变形。与其他辽塔带有“万字”纹的勾栏版相类。
同时,由于晚期建筑可以延续早期建筑风格,而早期建筑在排除后代加改的情况后,不可能呈现晚期建筑风格。所以我们在建筑断代时,首先要重视的是晚期特征,而非只盯住个别早期特征[6]。
关于辽中京大塔的建筑年代,我以前一直倾向于寿昌四年(1098年),但心里也不免觉得寿昌四年过晚了些。寿昌七年道宗去世,当时辽国已是虚假繁荣。
最近得知,大塔多处“寿昌” 年号的墨书题记并未题在多层白灰的最下层,因此,应是道宗时维修此塔留下的历史痕迹。
《大元大一统志》记载大塔建于辽统和四年(986年),尽管《大元大一统志》言之凿凿,但这个986年也实在是太早了些。
对塔上木料进行的碳-14年代测定,认为距今1080±85年。考虑到测定的时间大致在1980年代,那就是说树木成为木料的时间大致是公元900年±85年,这个实在是不太靠谱。
此外,《登中京镇国寺》的作者苏颂于熙宁十年(1077年,辽大康三年)出使辽国,并留有“塔庙奚山麓”的字句。但这句诗只能证明1077年之前中京有塔,但无法确认诗中塔是否为大明塔,更无法断言诗中塔已存在了多少年。
总之,尽管我拿不出任何证据,但我觉得大明塔高度、体积为全辽之冠,地点又在中京,有辽代第一塔之用意。而道宗即位前,辽代大量建塔尚未开始,在首都营建全国最大规模的塔也必然是在各州府都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塔之后,经比较后而建,所以我认为辽中京大塔的建筑年代应该是在道宗中、前期。
[参考文献]
[1] 风雨行进. 浅谈内蒙古宁城大明塔的建筑年代及佛像. 新浪博客, 2011-06-12
[2] 潘谷西 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 乌成荫. 漫话辽中京.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5月
[4] 姜怀英 杨玉柱 于庚寅. 辽中京塔的年代及其结构. 古建园林技术,1985年第2期
[5] 王晶辰 董高 杜斌. 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
[6] 徐怡涛. 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 建筑史论文集,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