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月清风-38】我报路长嗟

(2010-01-31 10:00:02)
标签:

李清照

诗词

文化

分类: 自选荐字博文置首页

    一生最喜欢李清照的词,总感到在冥冥太空、在悠远的过去,曾经有一个美丽女人,心若三江水,才华贯古今,用她的心灵书写着那种如歌如泣的灵魂吟咏。       

 

http://s4/middle/5f9ebd9fg82c0394a8433&690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我最奇的就是这一点,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一直以婉约派著称,怎么忽然间一改风格,变成了豪放派的女诗人?这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我曾经去过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李清照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在南渡之后,像变了一个人,从只关心丈夫,到关心国家,成为有历史责任感的女人。

  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已经不是在写自己,而是在写国家了。

  更有奇者,李清照在南渡初期,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就是这首诗,使李清照赢得了“豪放派”诗人的清名。许多词评家说,李清照的词是婉约派,诗是豪放派,由此而来。

 

    我站在李清照纪念堂的清照诗词壁前,久久地凝视她的诗、她的词,静静地与她做那种心灵上的对话。我感觉好像找到了一种共通。词评家们视角还是低了,怎么能够把一个人的诗和她的词分开来看呢?人不可能一会是婉约派,一会是豪放派,将自己的灵魂切割!实际上,李清照一直是豪放派的,所谓豪放,指的是那种忧国忧民的大气,和那种写作手法的宽阔。李清照的词其实从一开始,在写“人比黄花瘦”的时候,就是非常豪放的。婉约,是豪放中的婉约,就像一个心忧天下的人写着某种惆怅时,仍然是大气的惆怅一样,婉约,也是含香尤浸的婉约,是从豪放中来的。

 

    说说我喜欢的这首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殷勤问我归何处?”是天帝在问李清照,也李清照自己在问自己。我何尝不是这样问自己的?李清照用那么美的语言,书写着心中最大的疑问,我何尝不是这样的?南宋,是一个腐败黑暗的社会,民不聊生,女词人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何尝不是久久地凝视这个我所爱的国家,我又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思。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而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诗人,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却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真实一面。

 

    曾经看过几个版本,在断句上是不一致的。有一种断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知道这种断句是不符合“渔家傲”词牌子的,但是我就是倔强的喜欢这种断句,它读来朗朗上口,也把那种“日暮学诗”突出了出来,也一改“渔家傲”词牌的规矩。读词,我喜欢不规矩,为什么要严格遵守那种似八股的规则呢,人是活的,时代是活的,词牌子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是活的。

 

     “我报路长嗟”,我也常常在感叹:日暮学诗,还能有惊人之语吗?“九万里风鹏正举”,风真的能吹遍三山、吹得月明吗?“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真的不会停下来、真的能蓬舟释远、漂向一望无际吗?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在呐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这个多少千年以来、让所有爱国者牵魂梦绕的金瓯故土,我真的在为你长叹呢!

    李清照,这个留名千古的女词人,你要是在现时代,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