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漫谈】对于文学“极境”的思考
在网络上“冲浪”,突然感到热爱文学的人那么多。许多人每天都在写一些小说、诗歌、散文,而且乐此不疲。我很爱看大家写的东西,却不知道大家在看这些东西时,是不是走马观花,是不是能够认真看完。我也在写东西,我却是经常抱着怀疑之心在写的。
我总是经常觉得写不下去,原因之一就是,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在为别人写的,还是在为自己写的。许多大文人,在写作之前,都很清晰要出炉的东西是为谁写的。如果是为自己写的,就要非常真实,如果连自己都“骗”,岂不是很无趣。如果是为别人而写的,那一定要考虑“后果”,也就是你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可不能胡写啊,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慎让一个不明事理的孩子看了去,决不能影响他的“前程”。所以,我很费心思。
鲁迅是第一个明着说自己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移动的人。有一些东西,鲁迅明着告诉大家,他是为大家而写的,这些东西犀利、尖刻,他不让大家有任何错觉,让大家感受他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东西,他说是给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往往很难懂,你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也很难知道他的所指。现在研究鲁迅的人太多,研究文章比鲁迅的原文要多很多倍,我总在怀疑,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鲁迅的原文,真正懂得鲁迅的心思呢?
冯骥才是另一个直言自己写作秘诀的人,他说自己有三类作品,一类是用“心灵”在写作的,一类是用“历史”在写作的,一类是用“故事”在写作的(原意大致如此)。所为《神鞭》,是用“故事”在写作的典型案例,所以后来被搬上了银幕。
我总是觉得,用“故事”在写作的作品,一般是能够搬上银幕的,而用“心灵”在写作的作品,很难搬上银幕。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那些用“心灵”在写作的作品,必须去认真读它,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如,卢梭的《忏悔录》,怎么搬上银幕?搬上去了,效果就会贬值很多。还有中国作家戴厚英的《人啊人》,怎么搬上银幕?其中处处闪耀的思想,没有办法传递啊。思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什么是文学的“极境”?就是那种“大文学”的精神。“大文学”是必须充满着思索的,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而在今天这个相对浮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大文学”的作品呢?难啊。许多人都有一个坏习惯,“读书读书皮,看报看标题。”在网上看文章,更是一分钟都不想好好看,溜一眼以后,就万事大吉了,然后忙着去“冲”另一个页面。因此,读“硬书”者寥寥无几,读“硬文”者也是少的可怜。不信,我们做个测试:请读完这篇文章的人,一定要回个“帖子”,看看能有几个人?这篇“小文”算不上什么,但即便如此,能看完者,也实属不易了。
想要进入文学的“极境”,一定要静下心来。
走马观花,不如下马赏花。你是那一类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