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倒装句”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
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幸福,幸福是什么?所有的人都在想。
幸福像飘在天上的云,哪一片才是真的“幸福”?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关于美好的“需求”,你缺少什么美好的东西,你就会想象那是“幸福”。曾经和一个朋友谈论“幸福”,他没有年轻的妻子,因此他认为:“幸福是得到美丽的女人。”曾经和一个外地来的白领谈论“幸福”,他没有房子,他说:“能够有一所足够大的房子是最幸福的。”曾经有一个教师,学识车载,但没有金钱,和他谈论“幸福话题,他说:“下辈子不做文人,一定要去挣钱的领域,那里才有幸福。”曾经见到一个公务员,他被激烈的竞争所苦恼,他说:“得到社会的承认才是最幸福的。”他指的“社会承认”其实是职务的承认,是他最想得到的东西。曾经见到一个残疾人,他双目失明,他说:“如果让我看到多彩的世界,那就是最幸福的了。”还有一个看上去一切都很美满的人,在别人的眼里,他是最幸福的,但他自己却“抑郁”着,身边的“幸福”他都看不到,他说:“他认为静静的死去才是最幸福的。”
可见,每个人的心里,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对于“美好”的向往,才是幸福的影子。向往,就不是现实,向往,就是你最缺少的东西。所以说,幸福是对美好的“需求”,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幸福”,因为我们需求的东西太多,得到的东西太少。所以,我们大家都是不幸的,“幸福”永远离我们很远。
对于幸福的理解,叔本华的思想是难得的深刻的。叔本华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换言之,幸福是纯粹的“人的自我感受”,是与人本身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的。叔本华说:“能够从各种享乐里得到多少快乐是因人而异的。”“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影响因素。”叔本华的思想很清楚,幸福本身是没有“刻度”标准的,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特质,”是人的自我感觉。
我们在为叔本华关于“幸福”理论之明快大声叫好的时候,似乎我们又有了很多的迷惑。叔本华的思想,似乎又进入到“主观唯心主义”的怪圈里:我感受到的就存在着,我没有感受到的就没有存在!是这样的么?在我们已经深恶痛绝“唯心主义”的时候,只要一粘“唯心主义”的边,我们就像受了瘟疫,立刻想逃遁开去。人们就是这样,我们宁可相信我们的鞋子,也不相信我们的脚,理论到了只是束缚我们的“鞋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一回“我们的脚”呢?
我相信叔本华的话是对的,这不是“唯心主义”的东西,而是一种“被倒装”了的体验的本源世界。每一个人都相信:“东方红,太阳升。”其实这是最典型的“被倒装”了的体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地球在转,把我们送到太阳底下。”只可惜,全世界的语言不约而同地使用着“太阳升”的倒装体验,这就是人类,人类永远会把“我”的体验放到第一位,其它都会“被倒装”的。
幸福,是所有人类的共同体验,同时又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之所以说它是共同的,是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幸福”的感觉,都在追求“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感”又是最个性化的个人体验。多么矛盾呀,理论在这里真的成了一种“多余”,因为,被称之为理和论的东西,在每个个人面前都已经失效。问问你的心里,在幸福面前,你能相信多少理论呢?
幸福,其实是一个“倒装句”,是所有美好愿望的篮子,是用来承载所有人们的美好向往的。我追求着,我幸福着,我得到了,幸福就会离我们远去了。所以,幸福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实物;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们把幸福当作结果时,对幸福的体验就结束了。如果你把它当成了实物,那就更荒唐可笑了。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确切地说,幸福是通往一切美好的路,是“倒装了的”追求美好的过程,而绝不是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