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当代颓废主义都市人文化 |
分类: 斜视偏闻(杂谈圈) |
男人,女人,都需要“根”。
——题记
当代都市文化“间歇”现象:繁华疲惫后的寻根转型
都市是人类文明史的窗口缩影。
无论中外的或是古今的都市无不是这样。我们鸟瞰历史长河,就会发现:一切先锋文化都由都市源起,然后播扬出去,又在都市积淀下来,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商业都市的发展,工业都市的推进,都定格过特定都市历史文化的辉煌一页。
然而,当代都市文化作为承前启后的一种特定文化,她是否仍然像过去的都市文化一样负载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触及当前的都市文化。
文化是社会性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附之城市,使这种文化有着高度浓缩的科技和艺术的含量。在当前农业、工业和后工业并存的社会里,这种现象越是日趋显著。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速交通代替古道驿站,使人一日可以十万八千里;电话手机替代鸿信往来,使人天涯若比邻;电脑巨人的出现,人力物力财力都得到相当大的减损;生物技术的利用,产量获得空前的增多。不胜枚举,科技使效益大幅度提高,使人们可以得到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宽松。正因为这样,艺术之花得到五彩缤纷的绽放:文学艺术充分自由地表现人的性灵和精神;影视传媒超时空的广泛传播;旅游文化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这些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诚然,当代都市文化的繁荣是今非昔比的。可是,当我们在兴味之澜静下来时去思考这一层面,就会发现属于浅层次的。如果我们掀开这一层面的面纱,就会看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深层次的本质层面。
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们从旧式的单一的劳动粗放型向新型的综合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人显得“臃肿、多余”;生物技术的革命,使过去一向低产的绿色食品变成了高产的工业食品,从而食之无味,人员的激烈竞争,使人们形成了特殊的都市步伐;道德与物欲的冲突,使人们在自觉时候常常失去自我。这种文化表现在精神上,就会属于文学表现出来的孤寂、惶惑与彷徨。空虚的精神促使都市人去寻求一种新的慰藉方式:绝大多数人走向旅游性的土著文化,寻求文化的自觉,而西部尚未洗除的“根”文化恰能抚平都市人的疲惫心灵。这正是原生态文化发展的“机遇”期。而少数人则走向萎靡的色情文化,寻借肉体感官的快感刺激,走向西方颓废主义生活方式。这必须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由上可知,物质发达与精神空虚的同一文化的两个方面构成了当代都市文化。当它们相互撞击后,人们就越觉得压力在不断加大,从而引领人们去追寻“根”的自然文化。这种需求将持续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统一后才会渐进低落。
诚邀支持:众目睽睽后被阳光化的残疾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