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农村为何如此贫穷(系列五)

(2009-08-24 17:56:36)
标签:

农家乐

乡村旅游

经济意识

礼俗

杂谈

分类: 伤心爱意(财经圈)

重情淡财的农村经济意识

 

进村入寨,特别是在农村特有的中餐与晚餐间的所谓中午饭里,可能看到如此其乐融融的一幕:十来个隔壁邻居的妇女从自家里拿出拿手好菜围聚在巷道上,不亦乐乎地品尝起张三李四家的菜肴来。更难得的是,外面的城里人,入村后,这远方来的“陌生人”总被打招呼“请到我家坐坐!”“你吃饭了没有?”之类的。这便是农村人的热情好客,更是淳朴善良!

农村条件困难,生活维继也不容易。平时,他们对待生活很拘谨,用餐上总是能省就省,该挨饿也得挨饿,盘算着一年生活的开支,做到精打细算。但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就会全家和盘托出,盛情款待。让客人总有盛情难却之美意。

正基于此番性情,农村人有为挣钱生活的苦痛,却在经济双赢上失去行为补偿的意识性。与城里人相比,简直是两极世界,概括地说:我们农村为何如此贫穷(系列五)在农村吃饭都不会花钱,进城市连上厕所都交钱。我们农村为何如此贫穷(系列五)虽然不能百分百地映实每一分区个体,但能窥视出两大分区对经济的敏感维度。特别在一些习俗浓郁的山地乡村里,而这些地方多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三天三夜的大宴待客之攀比,消磨了不少农村物质积累的扩大再生产能力。我们可从农村礼俗上,就可略见农村宴请方面的疲惫不堪:

在农村,一般可分为血缘家族式团体和邻近组合式团体两大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它们都是构筑农村特色的基本的友爱型单元,其目的是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担的友谊互助。因此,礼俗往来是牢固农村团体的精神纽带,就是哪家有客大家陪,有了喜事齐聚喝。在这理念管制下,团体大小决定了宴席的频率数。在《农村家庭的农民工经济》中就提出,“礼尚往来问题,按每月3台酒、一台均送100元计算,一年送礼经费支出共3600元人民币”。这是平均数。就从这个数出发,以一次33夜的习惯宴席,每一个月就花去9天的陪客时间,从而一年就要支出不必要而又非常必要的118天的友情时间。农村人习惯于家庭夫妻一对外出陪客,按每天50元劳务费计算,就耗损去11800元人民币。实际上,一年里,农村一户家庭就额外损失15400元人民币。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农村人也感知这其中的深受其害。但计较钱归计较钱,在权衡钱情轻重之下,农村的人们对常情是丢不得的,否则是自己在制造“四面楚歌”的氛围。如果想丢掉这一陈规陋习,农村人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其世外桃园的境界似乎在渐行渐远。

另外,目前旅游主要偏向于原生态文化,都市旅游存在渐次趋势。特别是现在的寻根文化时期,乡村旅游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它是现代化后的人类反思。正是这种背景,乡村旅游成为唱响旅游的主角,这是经济迁移补助的良好势头。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救助了当地基层政府,比如获得某些活动支持,并为乡土文化进行宣传。但是,对农村乡村并未形成经济效益,有时相反地给乡村增加一定的经济压力。就拿乡村旅游中典型的农家乐来说吧。农家乐是游客进入乡村,实行异地观光,并进住农户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从而获得增广知识丰富阅历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原因是多数农村家庭硬件设施跟不上:简陋的房屋,阴暗的屋宅,欠卫生的饮食环境等等,都造成游客敬而远之的农家乐,进而移位给个体饮食专业户或特色宾馆。如果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使文化厚重的乡村,农家乐也不过是走云南民族村或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势必范例。前者是投资开发者的文化聚焦,属于文化复制,并非真正的农家乐;后者虽具备了十足的原生态旅游环境,但实际上经过了政府精心打造出来的品牌乡村农家乐,与政府投入息息相关。它们都是经过市场运营的乡村旅游,是培育农村人经济意识的范式。假设游客是以自由者身份进入农村,相反得到的农家乐,是白吃白喝的,甚至还有可能获得主人赠送一点本土特产,作为友情嫁接点。如果游客以宾馆付费方式进住农家,主人反而觉得不够意思,他们的心里总是认为客人难得来一趟,招待一次又穷不到哪里去。这是农村的特有义气,是热情好客的同义语。这种才算是游客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农家乐,不仅欣赏到当地的农村风光,而且品尝到农村的绿色佳肴,更是感动过农村人特有的普遍原真的清纯善良。因此,农家乐在农村是矛盾的,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两点就可以看出,农村人没有薄情寡义的资本 ,生意上做不到“无奸不商”的本分,资本积累意识空前滞后。这是农村贫穷落后的另一富裕精神食粮,正需要城市的互补互惠,拉动和谐社会的步伐。

 

上博链接:我们农村为何如此贫穷(系列四)

下博续篇:我们农村为何如此贫穷(系列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