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救甘肃派秦腔!!!

秦腔艺术扎根于甘肃民间,甘肃秦腔艺人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把西秦腔传播到南方并催生了诸如广东西秦戏,浙江绍剧,江西益阳戏等南方十多个剧种的诞生。
而清代四川艺人魏长生带入北京并引起中国戏剧界花雅之争的“琴腔”,记载中也称“甘肃调”。清代秦腔界唯一形成大家派系的两大流派艺术也都诞生在甘肃,他们就是耿派和稀派。而如今他们的现状却实实堪忧,几乎濒临灭绝的边缘。在国家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的当下,甘肃相关部门依然碌碌无为,任其走向衰落和灭亡。甘肃也曾建立《中国秦腔博物馆》,但没有活太的传承,躺在博物馆里的记忆除了后人的遗憾和哀叹还有什么意义?
现今的甘肃耿派和稀派秦腔,并没有像某些人说的完全灭亡,而是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在甘肃民间挣扎着。在甘肃定西的通渭,渭源,临洮,陇西一带似乎尤为顽强。但是没有得到上级部门重视的艺术,仅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在辗转流落乡间,其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
甘肃秦腔经过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流派,这许多流派中以郗派和耿派最为出名。
耿派则是以耿忠义为首,郗派是以郗德育为首。他们在原有的戏曲基础上对秦腔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戏曲风格。耿忠义和郗德育对秦腔的改造,不仅让自己声名大噪,也让秦腔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茶馆每逢有他们演出,观众场场都爆满,受到西北人民的高度赞誉。
在剧目以净行为主的甘肃,脸谱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以耿家脸谱为代表。
耿派代表剧目有“耿家四大脸”之称,即黄脸(闻仲,方腊等)白脸(曹操
贾似道 严世藩 方天荡等)红脸(黄飞虎
关羽 王魁
赵匡胤等),花脸(艾谦 张奎 敬德等)还有一种称铁身子或净水脸子(陆登
梅伯 孙武子 伍员
田单等)。
耿派剧目的表演形式多以“架架功”著称,尤其以“三杆子”“三鞭子”“四门刀
三片子”叫绝,配上特有的唢呐牌子曲,火彩 带上灰丽子,血丽子
水丽子
土丽子,凸现出神煞的打斗杀戮场面。
前一篇:西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