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急脾气还是慢性子呢?
场景一:
妈妈:你怎么这么慢,快穿衣服!穿鞋!洗手!吃饭!
孩子:……
妈妈:你这么慢到底是随谁啊。
场景二:
妈妈:哎呀,你怎么这都不行,我来!
孩子:……
妈妈:唉!怎么什么都不会啊。没有我你怎么办啊。
场景三:
A:你决定了没啊?去还是不去。
B:没有,别着急。我再想想......
A:你真是个慢性子,太肉了吧。做个决定有这么难么。
场景四:
A:你觉得招行的信用卡怎么样?
B:信用卡?是什么东西。
A:啊,你怎么连信用卡都不知道。(心里开始起急)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被贴上“急脾气”或“慢性子”的标签呢?
“快”与“慢”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行动?又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急躁、失去耐心?那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
“快”与“慢”的形成
很多情况下,有“急”才有“慢”,它们是成对出现的。“急”妈妈配“慢”孩子。“急”老婆陪“慢”老公。
“急”多数是因为不允许,不允许对方不会,不允许对方有从不懂到熟练的过程,不允许对方做的不好,而潜意识是希望永远被依赖和需要。
“急”一次次责怪“慢”做不好同一件事,又一次次在“慢”练习的过程中打断他、替代他。
“急”觉得在尽自己所能帮助“慢”,但在“慢”看来他只是为了炫耀自己会,而证明“慢”无能。
逐渐家长与孩子、夫妻之间、好朋友这些亲密关系中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快”“慢”随着时间形成并且开始两极化。能干的一方内心充满了埋怨:他们做什么都不行,没有责任心,自己已经累得半死也没有人能帮上忙。这时,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慢”的内心独白。
“慢”有时是种阻挠或反抗,通过慢来软性的对抗命令。拖沓就是最好的例子。
“慢”有时是种无力,尤其是孩子。随着不断地被打断和责备,在这个“快”面前,他们不再想去尝试练习、不再期待成功后的赞扬,只需要承受那早已听习惯的埋怨或指责,就可以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用承担,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关于“快”“慢”另一种角度的解读
思考是决定行动快慢的因素之一。
冲动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关键问题,而优柔寡断则是没有重点的想,导致他的思考变成无限期的搜索答案。内心太多纠结与冲突、思考太多无关紧要的细节或是没有确定目标的思考,在结果上都容易让人感觉他是个慢动作的人。归根结底,是他们都没有把握住“关键”。
让我们切忌让别人“慢”,也防止自己被变“慢”吧
抽丝剥茧——谈嫉妒
人生迷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