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年 月 日
(2013-10-24 08:44:40)
标签:
良好行为习惯之间关于次序很快 |
分类: 精品课堂 |
哈尔滨市道里区安静小学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年、月、日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教学目标】
4、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判别大、小月和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学具准备】搜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研究报告(2份)。
【教学过程】
一、
生:时间。
师:对了,就是时间!俗话说呀,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你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师:除了时分秒,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
生1:我还知道年、月、日。
生2:我知道世纪。
生3:还有时辰和年代。
生4:我还知道刻呢!
……
师:年、月、日也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的学习它。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谜语开头,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师:你都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还有的月份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又是小月,你们想知道吗?
【评析:把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避免了重复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二、
(一)第一次观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认识大月、小月
1、
师:现在迅速把课前搜集的年历卡片,放在桌面上。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每月的天数,完成第一份研究报告,完成之后,把你的研究结果和同桌交流一下,商量商量,听懂了吗?
第一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天 |
天数 |
|
|
|
|
|
|
|
|
|
|
|
|
|
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2、汇报发现、研究结果: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而且呀,还进行了交流,谁愿意把你的研究结果和大家说说?
(利用实物投影,根据研究报告汇报研究结果)
当学生汇报全年天数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简便?
【评析:避免了机械记忆和机械计算,培养了学生简洁合理的推理思维能力。】
师:你的观察、发现、研究的结果与这位同学的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二月份有时是28天或29天和不同的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归纳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左拳法、歌诀法、两拳并拢按一定顺序数、7月份以前单月是单月,7月份以后双月是大月等等。
【评析: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汇报记忆不同大、小月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的思维。】
4、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的变化呢?这还有一个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课件演示,解说词:
师:这回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大、小月的变化了吧?大家再观察这份研究报告,在这12个月份里有没有一个特殊的月份呢?
生:2月份。因为二月份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师:看来二月份挺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那么你们想研究什么呢?
生:二月份为什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太有价值了,看来你是动脑筋思考了。那对呀,二月份为什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谁知道?
(学生面面相觑,皱眉无语)
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发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象你们一样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在网上下载了有关信息,你想看吗?
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运动并配解说词:
一年时间的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来确定的。早在2000多年前,科学家就测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按365天来计算,4年就多出23小时15分4秒,这个数字很接近一天的时间,因此,每4年的二月份增加一天,这样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我们把二月份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
【评析: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表象,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
1、
师:平年、闰年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你们想不想自己再研究出来?
生:想!
2、
第二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二)
|
二 月 份 的 天 数 |
|
1996 |
|
|
1997 |
|
|
1998 |
|
|
1999 |
|
|
2000 |
|
|
2001 |
|
|
2002 |
|
|
2003 |
|
|
2004 |
|
3、
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3、
4、讨论: 闰年的年份和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后课件出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5、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是,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看来,判断一个年份是否是闰年不但要考虑一般情况,还要考虑特殊情况,那么谁来完整地说说判断闰年的方法呢?
学生完整叙述判断闰年的方法。
【评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宣布改历,即公历年数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是整百年而又不是400倍数的,正好是3年,把这3年确定为不是闰年。这样的做法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即400年中有97个闰年,与地球公转的时间就十分接近了。
【评析:教师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历法知识,对于学生了解一些小常识和丰富的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请看第一题:
1、(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那年是(闰)年,共有(366)天。
师: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好好锻炼身体,2008年参加奥运会,为中国争光!
2 、哈尔滨申办(2010)年的冬奥会,那年是(平)年,共有(365)天。
师:我们作为冰城哈尔滨的孩子,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家乡加油!
【评析:通过2道填空题,不仅很好的巩固了年月日的知识,还不时时机地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
说明对错的原因。
第三题:今天[课件出示:2002年3月26日]是小明10岁的生日。
师:小强说:“我的年龄比小明大1岁,我是哪年出生的?
师:小刚说:“我的生日是小明生日的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他一共过了几个生日?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你们能主动的学习,并且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自己解决问题,希望你们都能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平月
【教学反思】
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年月日有关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走来,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于本节“年、月、日”的认识,由于学生从生活经历和课外书籍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所以在授课前我想让他们先把已有的的知识运用起来,提问:“你都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新知识融合,让探究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学习才是高效、有益的,课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学评析】
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实际题目、问题,练习题,密切联系实际,留意身边的事,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有重视学生间的互动,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评、互评,提供时间和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人际的互助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在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一名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
4.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在教学记忆大小月不同方法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对于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6.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不时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思考的习惯。